汉书 · 纪 · 平帝纪

孝平皇帝,元帝庶孙,中山孝王子也。母曰卫姬。年三岁嗣立为王。元寿二年六月,哀帝崩,太皇太后诏曰:“大司马贤年少,不合众心。其上印、绶,罢。”贤即日自杀。新都侯王葬为大司马,领尚书事。秋七月,遣车骑将军王舜、大鸿胪左咸使持节迎中山王。辛卯,贬皇太后赵氏为孝成皇后,退居北宫,哀帝皇后傅氏退居桂宫。孔乡侯傅晏、少府董恭等皆免官爵,徙合浦。九月辛酒,中山王即皇帝位,谒高庙,大赦天下。
帝年九岁,太皇太后临朝,大司马莽秉政,百官总己以听于莽。诏曰:“夫赦令者,将与天下更始,诚欲令百姓改行洁己,全其性命也。往者有司多举奏赦前事,累增罪过,诛陷亡辜,殆非重信慎刑,洒心自新之意也。及选举者,其历职更事有名之士,则以为难保,废而弗举,甚谬于赦小过举贤材之义。诸有臧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勿案验。令士厉精乡进,不以小疵妨大材。自今以来,有司无得陈赦前事置奏上。有不如诏书为亏恩,以不道论。定著令,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元始元年春正月,越裳氏重译献白雉一,黑雉二,诏使三公以荐宗庙。
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赐号安汉公,及太师孔光等皆益封。语在《莽传》。赐天下民爵一级,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满秩如真。
立故东平王云太子开明为王,故桃乡顷侯子成都为中山王。封宣帝耳孙信等三十六人皆为列侯。太仆王恽等二十五人前议定陶傅太后尊号,守经法,不阿指从邪;右将军孙建爪牙大臣,大鸿胪咸前正议不阿,后奉节使迎中山王;及宗正刘不恶、执金吾任岑、中郎将孔永、尚书令姚恂、沛郡太守石诩,皆以前与建策,东迎即位,奉事周密勤劳,赐爵关内侯,食邑各有差。赐帝征即位所过县邑吏二千石以下至佐史爵,各有差。又令诸侯王、公、列侯、关内侯亡子而有孙若子同产子者,皆得以为嗣。公、列侯嗣子有罪,耐以上先请。宗室属未尽而以罪绝者,复其属。其为吏举廉佐史,补四百石。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参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遣谏大夫行三辅,举籍吏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汉书·纪·平帝纪》是关于中国西汉时期汉平帝刘衎的一篇历史文献。下面将进行详细介绍:

  1. 基本概述
  • 作者:《汉书》由班固编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史籍之一。
  • 主题:本书主要记录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等九个皇帝的历史事件。这些皇帝的继位和在位情况、政治决策及历史影响,都是本书关注的重点。
  1. 内容详析
  • 刘衎的即位和在位:刘衎,原名刘箕子,因“春秋讥二名”而于元始二年(2年)改名为“衎”。他出生于公元前1年,是汉元帝的孙子,中山孝王的儿子。他在三岁时继位为王,即位后因“春秋讥二名”而改名为刘衎,表明其身份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他的在位时间从公元元年(前1年)到公元5年的驾崩。
  • 政治变革:元寿二年六月,哀帝因病驾崩,太皇太后下诏说:“大司马董贤年少,不受大家欢迎,应交还印绶,撤销其官职。”这标志着新的权力格局的开始。随后,新都侯王莽被任命掌丞相事,掌控了朝政大权。同时,王莽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巩固自己的权力,包括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国的力量,改革税收制度等。
  1. 重要事件
  • 政变与权力斗争:王莽掌权初期,曾试图恢复汉初的黄老之治,但最终未能成功。他推行的新经济政策,如土地国有化、均田制等,引发了广泛的不满和反对。同时,他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更适合自己统治的需要,但这也引起了儒家学者的强烈反弹。
  1. 社会背景
  • 社会经济状况:汉朝时期,社会经济状况呈现出繁荣与萧条并存的特点。一方面,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连年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这种复杂的社会状况,为汉朝的政治变革提供了土壤。
  1.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汉书》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作品。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示了汉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书中的语言精炼、叙事清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汉书·纪·平帝纪》不仅是研究汉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了解当时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的重要资料。《汉书》的编纂对于后世历史学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现代人来说,阅读《汉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及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