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
注释: 牵马绾青丝,上马折杨柳。 牵马:牵着马 绾青丝:把缰绳系在马的颈上,这里指套上马鞍。 上马:骑上马 折杨柳:折断柳枝 译文: 牵来那匹马,给它套上马鞍, 骑上它飞驰而去,折下柳枝做鞭。 愿做那马尾巴上的苍蝇, 随你远近高低,到处追随。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骑马远行的憧憬和兴奋之情。首句“牵马绾青丝”描绘了诗人骑马出发的情景,马匹被牵来,系上马鞍,准备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注释:骑马的时候折断了柳树,杨柳郁郁葱葱。 马上吹长笛,愁得敌人儿郎泪流满面。 赏析:本诗通过描写折杨柳的场面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边关将士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上马折杨柳”形象地描绘了出征时的场景,杨柳依依,象征着和平与安宁的生活,而“折”则暗示着离别和痛苦。 “杨柳郁葳蕤”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痛苦的情感。这里的“郁”表示茂盛、繁密
折杨柳 其二 不惜折杨柳,孟津杨柳西。 本是虏家女,嫁作汉儿妻。 注释: - 折杨柳歌辞:唐代诗人孟郊所作的诗,内容主要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离别的痛苦。 - 孟津:地名,位于今河南孟县,是古代通往长安的道路之一。 - 杨柳西:指孟津的杨柳,因为杨柳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来比喻男女之情。 - 虏家女:指胡人的女子,这里的“虏家”指的是北朝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 - 汉儿妻:指汉族的女子
折杨柳歌 其五 上马出门去,马鞭持与郎。 郎度孟津水,何时还故乡。 注释:这首诗是《折杨柳歌辞》中的一首,属于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的组成部分。诗中通过描绘送别的场景,表达了离别时的情感和对家乡的思念。 赏析:诗人通过简洁明了的文字,将送别的场景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上马出门去,马鞭持与郎”描绘了送别时的一幕,马鞭象征着别离之情。而“郎度孟津水
【注释】 孟津:地名,在今河南孟津县西。 虏家儿:指胡人子孙。汉儿:指汉人,即本民族。 【赏析】 《折杨柳歌》是一首乐府民歌,内容多表现男女爱情。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胡人在孟津河畔饮马的情景。“虽是虏家儿,爱听汉儿歌”,表达了胡人对汉族音乐和汉族诗歌的喜爱
注释:不要折断杨柳枝条,婆娑摇曳动动郎的情意;自有珊瑚鞭,出入穿戴在郎的臂上。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诗中通过描写一位女子对男子的依恋之情,表达了一种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女子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将杨柳、珊瑚鞭等物象与男女之情相结合,使得诗歌更具艺术感和美感
注释: 1. 脉脉含情出洞房:脉脉含情,指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出洞房,走出房门。 2. 盈盈结腕约明珰:盈盈,形容手腕纤细美好。结腕,指手腕上的镯子(古代妇女的一种饰品)。约明珰(dāng),意为用玉环等装饰。 3. 柔条冉冉难攀折:柔条,柔弱的枝条。冉冉,缓慢的样子。攀折,比喻难以得到或实现的事情。 4. 弱指纤纤那忍忘:弱指,指手指纤细柔弱。纤纤,形容手指纤细柔软。那,表推测语气。忍忘
折杨柳 陇头二三月,杨柳黄绿丝。 郎行杨树下,骢马金络羁。 马瘦不忍鞭,柳弱不堪折。 出谷复入谷,落日独行客。 水流陇山下,郎行陇山上。 陇水东南流,与郎常相向。 擒得南单于,能解单于歌。 马鸣边地黑,同行皆念家。 军书十二勋,金貂紫裤衣。 郎从左边过,不知是阿谁。 【注释】陇头:山名,在今甘肃陇县西南。二三月:三四月。杨树生发嫩芽时叫“柳”,此处指杨柳。骢(cōng)马:黑色骏马
注释: 杨柳青青,柳条翠绿,但它们却让我的离恨更深。 连绵不断的雨丝打湿了柳枝,清脆的鸟鸣声也变得格外响亮。 在清晨的烟雾中,柳枝袅袅,春色如画。 她皱着眉头照看着那池塘中的芳草,细心地梳理着自己的发髻。 她含情脉脉地看着这些柳枝,手舞足蹈,仿佛想要抓住所有的柳丝。 柔弱的柳丝不堪吹拂,纷纷飘散在花丛之中。 柔软的枝条容易被人攀折,让人思念远方的人而心生烦乱。 花儿随风飘落,飞向远方
【注释】: 折杨柳歌辞:古代歌曲,内容是描写女子思念丈夫。 郎:对男子的称呼。 珊瑚鞭:用珊瑚制成的马鞭。 直至:一直。 连钱声:柳叶随风飘动的声音。 但闻:只听到。 不见:看不到。 北风:形容刮得很猛。 河上:水边。 自生烟:风吹起的柳絮好像烟雾一样。 不及:不如。 铁连钱:比喻男子腰间佩带的铜制饰物。 常在:经常在身边。 【赏析】: 《折杨柳歌辞》是汉乐府中比较古老的歌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