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楩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西江月·悄步怕惊蛩觉,临行低语匆匆 - 西江月:古代词牌名,通常用来创作长调慢曲。 - 悄步:悄悄地行走。 - 怕:害怕,担心。 - 惊蛩(qióng):蟋蟀,常被用作夜晚的象征,因为其叫声如蛩鸣。 - 觉:感知。 - 临行:即将出发或离开时。 - 低语:低声说话。 - 匆匆:匆忙的样子。 译文: 我悄悄地走路
【注释】 踏莎行:词牌名。又名“懒云窝”、“玉楼春”、“忆萝月”。 壬午: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 应知:理应知道。 送君时:送别之时。 长亭:在今安徽境内,是古代送别处。 病逐秋来:因病而秋天已到。 人随花暮:因花凋谢而人老。 悠悠:空荡、徒然。 嗟空度:叹息岁月空过。 催归:催人归去。买断:购买。杜鹃:一种鸟,常叫声悲切。啼遍江南路:使声音遍及整个江南之路。 【译文】
【注释】 荡漾暗光侵树绿 —— 水面上波光闪烁,暗光映照着树的绿色。 影照湘山,镜里来春竹 —— 湖面上的倒影映照着湘山,就像镜子里的映像一样,春日里竹子的影子。 浪暖烟轻鸥路熟 —— 湖面温暖如火,烟雾轻飘,游鱼穿梭其间,犹如熟悉的道路。 沙清石窄鱼房曲 —— 湖底沙石清晰,石头狭窄,鱼儿在曲折的鱼道中游动。 风动凉纹如绉幅 —— 微风吹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犹如皱纸一般。 落瓣平浮
针草穿珠露。秋气早、惯先到井梧树。新凉尚浅,吟蝉声涩,犹嫌残暑。 译文:针草穿过露水形成珠状,秋天的气息早早地就到达了井梧树上。虽然已经很凉,但是蝉鸣声仍然很涩,似乎还嫌着夏天的余温。 注释:针草:一种小草,可以用来制作针线。穿珠:形容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秋气:秋天的气息。井梧树:井边的梧桐树。新凉:新的凉爽。新凉尚浅:新的凉爽感觉还不深刻。吟蝉声涩:蝉鸣的声音很涩。残暑:夏天的余热。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局部的意思进行归纳分析。此题是理解诗意的题目,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河传”,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仄韵。上片十二句七仄韵;下片十三句六仄韵;前后两阕各十句九平韵,共八句七平韵。 “风晓”:拂晓,天刚亮的时候。 “花悄”:花儿凋落的样子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其内容如下: 诗句释义: 1. 凉蛩最苦。 蟋蟀发出的声音让人感到痛苦。 2. 费多少哀音,舆秋同暮。 花费了多少悲哀的声音,和秋天一起度过夜晚。 3. 愁客孤听,乱泪滴残枕雨。 忧愁的旅人和孤独的心情一起倾听,泪水滴落在床上。 4. 新寒到、被轻难避,几年秋、残更羁旅。 新寒降临,被子又薄又轻,难以御寒,几年来一直过着艰苦的生活,在旅途中漂泊。 5. 昔长贫耳
诗句释义及赏析: 【首句】西风小艇,恁难堪、又送长途孤客。 - 西风:秋季的代表,象征着凉爽和变化。 - 小艇:小船,通常用于水上交通,此处指代作者所乘之舟。 - 不堪:无法承受或忍受,此处形容作者对送别情景的难以承受之情。 - 长途孤客:独自行走在长途旅途上的客人,强调了离别的孤单与遥远。 【次句】九月寒江铺落叶,不碍去帆轻疾。 - 九月:指出时节,秋天。 - 寒江:冷清的江水
我们将诗句逐一分析: 1. 玉露寒秋 秋起(壬午):这句中的“玉露”指的是秋天的露水,带有清新、凉爽之意。而“秋起”则意味着秋天的到来和新的开始。同时,“壬午”是天干地支中的一个组合,表示年份和时间的特定组合。整体上,这一句表达了对秋天到来的喜悦之情和对新生活的期待。 2. 枫树遍墙东。:这里的“枫树”指的是枫树,一种常见的秋季植物。而“遍墙东”则描绘了枫树生长在东侧的墙上
挂松枝:在松树上挂上松枝。 咏春水:咏唱春天的河水。 和涂长简:即《和涂歌》。 壬午:指宋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 浮沤:水中的泡沫。 晴沙清浅无尘,搅碎空明嫌小棹:晴天的沙滩清澈而平坦,没有人来打搅它,显得非常干净。但是小桨轻轻一划,却搅起了水面上的泡沫,使得清澈的水面变得有些模糊了。 溶溶睡得鸳鸯稳,拨剌又惊鱼跳:水面上漂浮着一对鸳鸯,它们睡得安稳,好像已经融入了这宁静的水世界
【注释】 贺圣朝:词牌名。 壬午:年号。 芳草离离梦去劳,遍江皋:芳草长满大地,梦中离别,劳苦不堪。 清江花雨送春潮,燕莺交:春天的景色如画,清江上飘散着花的香味,送走了春天的潮水。燕莺交鸣,形容春光明媚。 往事伤心空怨别,又今朝:过去的事情令人伤感,只能怨恨分别。又一个春天来临了。 东风吹泪湿花梢,带香飘:春风拂过花树,泪水沾湿了花枝,带着花香飘散。 赏析: 这是一首写伤春怀人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