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草穿珠露。
秋气早、惯先到井梧树。
新凉尚浅,吟蝉声涩,犹嫌残暑。
谁知节序非故。
但满案、多悲秋句。
忆远人,无奈书去泪去,梦去魂去。
骚人无限情怀,幽蛩代我,碎愁低诉。
荒斋冷署,衰镫瘦影,夜寒何许。
萧闲几个旧侣。
叹共坐、重门到暮。
更难堪、凄断乡心,芭蕉苦雨。
针草穿珠露。秋气早、惯先到井梧树。新凉尚浅,吟蝉声涩,犹嫌残暑。
译文:针草穿过露水形成珠状,秋天的气息早早地就到达了井梧树上。虽然已经很凉,但是蝉鸣声仍然很涩,似乎还嫌着夏天的余温。
注释:针草:一种小草,可以用来制作针线。穿珠:形容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秋气:秋天的气息。井梧树:井边的梧桐树。新凉:新的凉爽。新凉尚浅:新的凉爽感觉还不深刻。吟蝉声涩:蝉鸣的声音很涩。残暑:夏天的余热。
赏析: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深秋时节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二句“新凉尚浅, 吟蝉声涩”中的“新凉”,是说天气还很凉,但还不够冷,还有点暖意;“吟蝉声涩”则说明蝉鸣声有点沙哑,可能是因为天气转凉的原因。这里的“浅”和“涩”都是形容词,分别表示“不深”和“不流畅”,用来描绘秋天的气息还没有完全消退,蝉鸣声也还没完全消失的情景。
第三句“谁知节序非故”中的“节序”指的是季节更替,而“非故”则是说这种变化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种情况。这里的意思是说,我们无法预料季节的变化,也无法预料这种变化是否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和心情。
第四句“但满案、多悲秋句”中的“悲秋”是指悲伤秋天的到来,而“秋句”则是用来形容诗词中的秋天主题或意境。这里的“悲秋句”可以理解为那些充满悲伤情感的秋天诗句或意境,也可以理解为那些让人感到悲伤的秋天景象或事物。
第五句“忆远人,无奈书去泪去,梦去魂去”中的“忆远人”指的是思念远方的人,而“泪去梦去魂去”则表示思念之情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心灵和身体,让他感到痛苦不堪。这里的“无奈”则表示他对此无能为力,只能通过写信、哭泣和做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六句“骚人无限情怀,幽蛩代我,碎愁低诉”中的“骚人”是指文人墨客,而“幽蛩代我”则可以理解为诗人被蟋蟀的声音所感染,仿佛蟋蟀在代替诗人诉说内心的忧愁。这里的“碎愁低诉”可以理解为蟋蟀发出的叫声像是在低声诉说着心中的忧愁,给人一种忧郁的感觉。
第七句“荒斋冷署,衰灯瘦影,夜寒何许”中的“荒斋”可以理解为荒凉的书房或庭院,而“冷署”则可以理解为寒冷的官署。这里的“衰灯瘦影”可以理解为昏暗的灯光下的人影显得消瘦,给人一种孤独和凄凉的感觉。这里的“夜寒何许”可以理解为夜晚的寒冷程度如何,也可以理解为夜晚给人带来的感受和体验。
第八句“萧闲几个旧侣。叹共坐、重门到暮”中的“萧闲”可以理解为闲暇自在的意思,而“旧侣”则可以理解为老朋友或者旧相识。这里的“共坐重门到暮”可以理解为一起坐在门口直到天黑的情景。这里的“重门”可以理解为重重的门扉,也可以理解为坚固的门户。
第九句“更难堪、凄断乡心,芭蕉苦雨”中的“更难堪、凄断乡心”可以理解为更加难以忍受和难以割舍的情感,也可以理解为更加令人感到痛苦的情感。这里的“凄断乡心”可以理解为悲痛欲绝的情感,也可以理解为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这里的“芭蕉苦雨”可以解释为芭蕉叶子上的雨水显得苦涩,也可以理解为比喻家乡的情感像雨一样深沉而难以摆脱。
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词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比喻,使得整首词富有诗意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