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
【注释】 端阳:即端午节。词中指农历五月五日的节日。端阳节,记得在江乡。 入网:指鱼入网捕。鲥鱼是产于长江下游一带的一种名贵淡水鱼,每年端午前后上溯至江河中上游产卵育籽,这时正值其肥美之时,因此人们用竹笼捕捞,故称“入网”。浑似雪:形容鲥鱼白嫩如雪。压枝:指梅子成熟时树枝被压弯,所以称为“压枝”。未全黄:指梅子还未完全成熟。何日更重尝:什么时候才能再品尝到这种美味? 【赏析】
诗句解释与译文: 1. 清明节,犹是峭寒时。 - “清明节”指的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即寒食节。此时天气依旧寒冷。 - “犹是峭寒时”意味着尽管是清明时节,天气依旧非常寒冷。 2. 燕子来从前日早。 - “燕子”通常在春天迁徙,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来从”表示这些燕子是从之前某个时间点来的。 - “前日早”意味着这些燕子来得较早,可能是因为春天较早到来。 3. 梨花开较去年迟。 -
【注释】 1.端阳:即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2.小西湖:即杭州西湖的一个小名,西湖在杭州,故又称杭州西湖。 3.桑郎:指端午时节的酒,因有“五月天热人欲死,把酒望月情难耐”之感,所以用“桑郎”形容。 4.蔌(sù)惟新笋嫩于蒲:只有新鲜的竹笋嫩得比菖蒲还嫩。 5.新笋:初生的竹笋。 6.蒲:一种水生植物名,即菖蒲。 7.醉人扶:被酒醉的人扶着走。 【赏析】 词的上片写端午节的习俗
忆江南·端阳词其六 端阳节,记得在邗沟。沽酒竞夸金谷馆,泛湖争买木兰舟。歌吹几曾休。 注释: - 端阳节: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 记得在邗沟:记忆中的端午节,就在扬州的邗江边。 - 沽酒竞夸金谷馆:端午节时,人们会购买酒品,并争相赞美金谷馆的酒。 - 泛湖争买木兰舟:端午节时,人们也会乘坐木兰舟在湖上游玩。 - 歌吹几曾休:歌声和欢呼声从未停止过。 赏析:
译文: 端阳节,记得在瓜洲。 郭璞墓前风定处,江天寺里塔高头。 好看泛龙舟。 注释: 1. 端阳节:即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 2. 端阳节,记得在瓜洲:指的是端午节的时候,记得在瓜州(今属江苏省)度过。 3. 郭璞墓前风定处,江天寺里塔高头:郭璞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他的墓地在瓜州,墓前有一处叫做“风定”的地方,江天寺位于瓜州,寺内一座塔高耸入云。 4. 好看泛龙舟
忆江南·辛巳清明 其三 清明节,僻县也人忙。 十里红裙山子庙,一船春酒郭家庄。 处处菜花香。 注释: 1. 清明节,僻县也人忙:清明节,一个僻静的小镇上人们忙碌着。 2. 十里红裙山子庙,一船春酒郭家庄:在十里之外的山子庙里,一船春酒来自郭家庄。 赏析: 《忆江南·辛巳清明》是一首描绘清明节景象的词。作者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清明节时人们忙碌的情景,以及家乡的自然风光
【注释】 端阳节,指端午节。素梅娘,指屈原的妻子。几度魂销:几次使魂魄都销损了。数声吹彻玉箫长:几次被吹得玉箫的乐声穿透。好事最思量:最让人牵挂的是好事。 【赏析】 《忆江南·端阳词》是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作品。此词是词人于端午节思念故去丈夫之作。词中表达了对丈夫的怀念、对爱情的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词以“端阳”起笔,紧扣题目,点出时令,然后直抒胸臆,抒发自己对亡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注释】 ①己丑:指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元旦,新年。众兴,地名,今属河北景县。 ②拥被:盖被子。 ③残更:旧历一夜分五更,夜半一更,日出前一更,日出后一更,日中又一更,共六更,称“残更”。 ④红灯:指元宵节挂的灯。疏星:稀疏的星光。 ⑤野馆:乡间馆舍。 【译文】 在众兴集上马出发北上时,马上写成四首词,是元丰七年元旦之作。 元旦那天,我裹着被子躺在床上,听着深夜里断断续续的报时钟声。
【注释】 己丑: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元旦:农历新年。才过大河滨:刚过黄河。大河,这里指黄河。白面馄饨烹沸水:用白面做成的馄饨,煮在沸水里。红笺帖子:用红纸做的信函。宜春:地名,在今河南省宜阳县,是北宋时的州名。 【译文】 元旦那天,刚刚过了黄河。 用白面做成的馄饨,放在沸水中煮着,红纸写的信函写着春天的祝福。 景物一番新。 【赏析】 《忆江南·其二》是宋代词人王安石所作的一首词
【注释】 ①己丑: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元旦日,指新年的开始,即正月初一。众兴:北宋时有众兴县,在今河南开封市。集起行北上:指从汴京出发向北去。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元旦日自众兴北行时所作。诗中描绘了作者早起出发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个字。首句“侵晓踏清尘”,写诗人天明就起身上路,踏上了通往北方的路途。次句“三十六旬新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