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译文】 先侯病重时,有位叫张飞卿的学士,带着玉壶来探望,他带走了玉壶,其实是我。不知是谁传道风声说我被赐金,有人还密谋把我列入黑名单。我非常恐惧,不敢说什么,也不敢就此作罢,把家里所有铜器等物都带到了朝廷,准备上交。到越州后,已转移到四明。不敢留在家中,就把这本书寄给了剡县。后来官军收编叛军,把东西取走了,听说全部落入原李将军家。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只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
诗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馀。 - 注释: 后屏(人名),生活在乡里,度过了十年的平静生活。 - 赏析: 描述了后屏的生活状态,他享受着乡村的宁静与自给自足的生活,衣食无忧。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 注释: 后屏担任过两郡太守,将大部分收入用于购买书籍和研究。 - 赏析: 表明后屏在任期间十分勤奋地致力于学术研究。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 - 注释:
这首诗的翻译如下: 《金石录》后序 这本书(指《金石录》)三十卷是赵公德父所著。它收录了从远古三代到五代的钟鼎、甗、鬲、盘、匜、尊、敦上的款识,以及那些显赫的人物或者隐逸之士的故事。这些内容都来源于金石刻文,共二千卷。这些都是辨别真伪,去除虚假,褒扬事实,批判错误的记录,它们足以与圣人之道相合,也足够用来纠正史家的错误。可以说,内容非常丰富。 哎呀!自从王播、元载之祸之后
诗句释义: -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 这句诗描述了侯某人在靖康年间(1127年)守卫淄川时的情形,他听说金军入侵京城,感到十分迷茫和无助,心中充满了忧虑和不舍。 译文: - 至靖康丙午岁,侯某驻守淄川。听闻金兵侵犯京城,四周一片混乱,他的心情非常复杂,既留恋过去的一切,又感到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关键词注释: -
诗句翻译: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春日景象,充满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词的开头“淡荡春光寒食天”,描绘了一个寒冷的清明节气中,大自然逐渐复苏,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接着,“玉炉沉水袅残烟”,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安静的氛围,以及熏香在室内飘散的场景
念奴娇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注释: 1. 萧条庭院:形容庭院景色萧瑟荒凉,缺乏生机。 2. 又斜风细雨:表示天气再次刮着斜风和下着细雨。 3. 重门须闭
【诗句】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译文】 夕阳如熔金般炽热,暮云如同美玉般晶莹,但人究竟在何方呢?柳树被雾气笼罩,梅花随着笛声飘动,春天的气息究竟有多浓呢
诗句释义 1 天接云涛连晓雾:描绘了天空和大海相接,云和雾连成一片的壮阔景象。 2. 星河欲转千帆舞:银河如同在转动,无数船只在舞蹈。 3. 仿佛梦魂归帝所:好像在梦中回到了天帝所在的仙境。 4.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听到天帝的话语,询问我的归宿之地。 5. 我报路长嗟日暮:我回答说道路漫长,感叹时光已晚。 6. 学诗谩有惊人句:学习诗歌,虽然有很多惊艳的句子,但并没有真正领会其精髓。 7
诗句解释: -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 “天与秋光”:天气和秋天的阳光。 - “转转情伤”:心中的感情反复波动,感到悲伤。 - “探金英”:采摘金黄色的菊花。 - “知近重阳”:知道是接近重阳节(即农历九月九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日)。 -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 “薄衣初试”:穿着轻薄的衣服。 - “绿蚁新尝”:品尝新鲜的酒。 - “一番风、一番雨
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描绘了一幅春夜风雨图,以及词人由此产生的感慨。这首词不仅体现了李清照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景象敏锐的观察力,也展示了她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对生命变迁的深刻感悟。下面将逐一解析这首词的每个部分: 1. 词作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 诗意赏析 - 起句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