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诗句解读: 1.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 描述了孟子访问梁惠王的场景。梁惠王站在沼边,看着鸿雁和麋鹿。 2. "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询问贤者是否也喜欢这种景象。 3. "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强调只有贤者才会真正享受这种自然美景。 4.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六节 孟子去见梁襄王时,走出宫门对旁人说:“看梁襄王的样子不像是君主,和他交谈却看不到他所敬畏的人。突然间问道:‘怎样才能平定天下?’我回答说:‘天下统一。” “谁能统一天下?”他又问。我说:“不喜欢杀人的人能统一天下。” “谁又愿意和这样的人同心协力呢?”他又问。我说:“天下没有不愿意与他不谋而合的人。您知道庄稼生长的规律吗?七八月间天旱,则庄稼枯槁
诗句: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译文: 权衡之后,你才能知道事情的轻重;衡量之后,你才能知道事物的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但人心更是如此。请你衡量一下! 注释: 1. “权”和“度”在这里分别指代“权衡”和“衡量”,是古代衡量事物大小、轻重的标准工具。 2. “轻重”、“长短”都是形容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在这里指的是事物的价值或重要性。 3. “物皆然
【诗句】 梁惠王说:“我希望能接受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如果杀人可以用棍棒,也可以用刀。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和执政,又有什么不同呢?” 梁惠王说:“还是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问道:“厨房里有肥肉,马棚里有肥马,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些都是驱使野兽来吃人。兽相食,人们还厌恶这种情形。作为百姓的父母官
诗句解释: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一节 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人家不远千里而来,也一定给我们带来了利益吧?” 译文:Yan Shi meets the King of Liang. The King says, "My old friend has traveled a great distance, but he must have brought some
曰:「然!请以命之。」 译文注释 孟子说:“‘不是的!我不去做这件事’。” “那么大王最想要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要开辟疆土,朝拜秦国、楚国,安抚中原各国和四方少数民族啊!” “用你这样做的方法去求得你的愿望,那就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大王说:‘这恐怕是太严重了吧!’孟子道:“简直比这更厉害了!爬到树上找鱼,即使找不到鱼也没有什么害处;但是按照这种做法来追求你想要的东西
注释 1. 有复於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kǔn),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2. 王:指梁惠王。 3.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吾力也。(1)句中“百钧”为古代重量单位,“一羽”是鸟的羽毛。“明”即视力,在这里指眼睛。“秋毫”,秋天新生的小动物细毛。 4.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注释 1. 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最后一个霸主。 2. 仲尼: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弟子有子贡等七十二人,号称“孔门弟子”。 3. 胡龁:战国时期魏国的宰相。 4. 殷:同「衅」,古代祭祀时用牲畜血涂在钟上以示纪念。 5. 韧(sù):一种像龟壳的东西。 赏析 孟子认为齐宣王问及桓
注释 孟子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 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365年—前318年在位。 河内凶:指黄河以北地区发生饥荒。 移其民于河东:把河南的人民迁移到河北去。 邻国之政: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这里指各国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治国策略。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我们魏王这样施行仁义。 邻国之民不加少:周边国家的人数并没有减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译文: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方圆的城池,七里宽广的护城河,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会有得到好时机的人了,然而不能取胜的是因为没有好的时机啊!城墙不是不高峻啊,护城河不是不深广啊,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啊,粮食也不是不多啊,离开它而去,这是地利不如人和啊。所以说:使百姓居住的疆域,并不是用封国疆界来限制;巩固国家的力量,并不是依靠山川险要;震慑天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