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诗句: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六节 译文: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的臣子有托付妻子孩子给他的朋友到楚国去游玩的,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如果他们的妻子孩子冻饿得不能忍受,您将怎么办呢?” 注解: - 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 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 - 王之臣:指的是君王的大臣。 - 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指那些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托付给朋友
孟子对齐宣王说道:“所谓的故国,并不是说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有世世代代为国王效力的臣子。你现在没有这样的忠诚臣子了,过去你提拔的人,现在却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在。” 齐宣王问道:“我怎样才能识别出他们不贤能而被我舍弃呢?” 孟子答道:“国君提拔贤能之人,如果不得已的话,应该使地位低下的人能够超过地位崇高的人,关系疏远的人能够超越关系亲密的人。这怎么可以不小心谨慎呢? 左右大臣都说他贤能
孟子·第一卷·梁惠王上·第七章三(原文:) 齐宣王问:“大王的所大欲,可得闻乎?” (注释:齐宣王提出问题,询问大王的最大欲望是什么。) 孟子回答:“大王笑而不言。” (注释:孟子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让齐宣王先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注释:孟子继续提问
这首诗是孟子在《梁惠王下·第一节》中与梁惠王的对话。孟子通过对话的方式,向梁惠王阐述了音乐对国家的重要性。孟子认为,如果君王喜欢音乐,那么齐国的国运就会兴旺发达。他以鼓乐和田猎为例,说明君王如果不与百姓同乐,就会使百姓陷入痛苦之中;而一旦与百姓同乐,就会受到百姓的爱戴。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庄暴见到孟子,说:“我见到了大王
齐宣王问道:“人们都说我要毁掉明堂,要毁掉吗?已经毁坏了吗?” 孟子回答说:“明堂是王者的殿堂。大王想要实施王政,就不要毁了它。” 齐王说:“王政能听一听吗?”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地时,农民的收入只有十分之一,做官的人享受世袭的俸禄,关卡市场不征税,湖泊没有限制,犯罪者不牵连家人。老人没有妻子就称鳏夫,老人没有丈夫就称为寡妇,老年人没有儿子就称为独身,小孩子没有父亲就称为孤儿
翻译:孟子说:“《诗》中曾写道:‘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这就是夫子的意思。我确实按照他的想法去做,但反而得不到我心中所想的,而夫子的话却让我感到十分亲切。正是这种心与王者的心契合,是什么原因呢?” 注释:此句引用《诗经·小雅·采薇》中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来表达对他人的理解和揣测。孟子认为,尽管自己按道理行事,但却得不到预期的结果,这可能是因为君王的心思并不在此。 赏析
【译文】 景公很高兴,在国中大为警戒,在郊外修建住所,于是开始兴办救济贫困的事情。召来乐师说:“为我作君臣相和的乐曲吧!”就是徵招、角招一类。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是好君的意思。 【注释】 (1)梁惠王下:战国时期魏国君主魏惠王在位的时期。 (2)景公:春秋五霸之一齐国国君,名杵臼,谥号孝公。 (3)戒:警备。 (4)兴:发动,发起。 (5)补不足:赈济贫苦。 (6)徵招角招
诗句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 齐宣王询问关于周文王的园林面积。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 孟子回答说,根据古代文献确实有记载。 曰:“若是其大乎?” - 宣王表示,这么大吗? 曰:“民犹以为小也。” - 孟子回应说人民认为它小。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 齐宣王接着问,自己的园林只有四十里,但人民仍然认为很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曰
齐宣王问孟子:“怎样才能与邻国和平相处?” 孟子回答说:“有。只有仁爱的人才能以大事小,所以商汤对葛国友好,文王对昆夷友好。只有智者才能以小事大,因此太王对獯鬻友好,勾践对吴国友好。以大事小的人,是乐天的人;以小事大的人,是畏天的人。乐天的人能保天下,畏天的人能保其国。《诗》中说:‘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齐宣王说:“你的话非常伟大!我有一个毛病,我喜欢勇力。” 孟子回答说:“大王请别喜欢小勇
【诗句】: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译文】: 梁惠王说:“晋国,是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比得上的,这是我所知道的信息。到了我自己的这一辈,我们遭受了齐国的攻击,导致我们的长子阵亡;在西边,我们的领土被秦国丧失七十里;在南边,我们的尊严被楚国羞辱。我感到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