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公孙丑问:“先生在齐国担任卿相,能行正道,即使成为霸王也不会有差异。像这样,您是否还会动心呢?” 孟子回答说:“不会。我已经四十岁的时候,心志不再动摇。” 公孙丑说:“如果是这样,那么先生比孟贲还要厉害了。” 公孙丑又说:“那很容易做到的,告子先于我而不动心。” 公孙丑又问:“不动心是有方法的吗?” 孟子说:“有的。北宫黝是学习养勇的方法,他不会因为小挫折而心烦,不会因为小惊吓而逃跑
诗句翻译与赏析: 齐人伐燕,宣王问孟子:“有人对我说,不要进攻燕国;也有人说,应该进攻。作为拥有强大兵力的齐国来讨伐燕国,用五旬时间就能将其占领,这是人力达不到的。如果不进攻,恐怕会有天灾降临。如果进攻呢?” 孟子回答说:“如果取得胜利能让燕国人民感到高兴,那么就应该进攻。古代有这么做的人,周武王就是其中之一。但如果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用进攻,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文王就是其中之一
诗句: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译文: 孟子去拜见齐宣王,说:“要建设宏伟的房屋大厦,就必须命令工师去寻找大木头。工匠找到了大木头
滕文公问孟子:“齐国人准备修筑薛城,我很担忧。有什么办法可以消除我的忧虑吗?” 孟子回答说:“过去大王居住在邠地,狄人侵略他们,他们离开了邠地,在岐山之下居住了下来。这并不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一个好地方,而是形势所迫。如果他们能够做好事,那么他们的后代子孙一定有王者出现。君子创业垂统,这是为了可以继承和延续。至于成功,那是天命。国君应该努力做好事,而不必过分忧虑。” 注释: 1. 滕文公
诗句释义 1. 孟子·第二卷·梁惠王下·第八节 - 这是引用《孟子》中的一段对话,孟子是孔子的弟子,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2.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 齐宣王问孟子关于历史上的两位伟大领导者(商汤和周文王)的事迹是否正确。"放"和"伐"在这里都指的是推翻暴政的行为。 3.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 孟子回答说这些事件确实存在于古代的文献中。 4. 曰:“臣弑其君
滕文公问:“滕国是小国家,夹在齐国和楚国之间。应该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 孟子回答:“这是你无法做到的,如果没有其他办法,那就只有这样了:挖好这个池塘,修筑这个城墙,带领人民保卫它,人民愿意拼死保卫也不会离开,这样就可以做到了。” 【注释】: - 滕文公(Teng Wen Gong):即鲁国滕国的国君。 - 谋:谋划,考虑。 - 是:这。 - 及:到达、及至。 - 无已:没有其他办法。
滕文公问道:“滕是一个小国家,全力侍奉大国,却无法避免被侵占。怎么办才好?” 孟子回答说:“从前大王居住在西邑的邠地,狄人入侵。我们用皮货、犬马、珠玉来对待他,都未能免除他的侵扰。于是我们请来了那里的老臣,告诉他说:‘狄人想要的是我们的土地。我听说:君子不会用自己的养民之道来害人。你们有什么担心没有国君?我将离开这里。’我们离开豳国,翻过梁山,在岐山脚下建了一个城邑居住。豳国人说:‘仁德之人
诗句: 1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 注释: "王"指的是梁惠王;"吾惛"表示王自己感到迷惑;"不能进于是"表明王无法进一步前进或理解孟子的教导;"夫子"是对孟子的尊称;"辅吾志"是帮助王坚定自己的志向;"明以教"即用明白的方式教导;"我虽不敏"表示尽管自己愚钝但愿意尝试;"请尝试之"是请求尝试并实践孟子的建议。 2. 曰
诗句: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六节 译文: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的臣子有托付妻子孩子给他的朋友到楚国去游玩的,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如果他们的妻子孩子冻饿得不能忍受,您将怎么办呢?” 注解: - 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 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 - 王之臣:指的是君王的大臣。 - 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指那些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托付给朋友
孟子对齐宣王说道:“所谓的故国,并不是说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有世世代代为国王效力的臣子。你现在没有这样的忠诚臣子了,过去你提拔的人,现在却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在。” 齐宣王问道:“我怎样才能识别出他们不贤能而被我舍弃呢?” 孟子答道:“国君提拔贤能之人,如果不得已的话,应该使地位低下的人能够超过地位崇高的人,关系疏远的人能够超越关系亲密的人。这怎么可以不小心谨慎呢? 左右大臣都说他贤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