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诗句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孟子说:“尊重贤才任用能人,俊杰之士居于高位,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会感到愉快而乐意到朝廷来效力。不征税于市场,法度而不对商贾征税,那么天下的商人都会感到愉快而愿意把商品藏放在市场。关卡不征税,那么天下的旅人都会高兴而愿意通过关卡。耕种土地的人不纳税,那么天下的农夫都会高兴而愿意在野外耕作。没有徭役的负担,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高兴而愿意成为臣民。如果能够做到这五点,那么邻国的百姓就会仰慕如父母一样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注释: 1.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 第三卷、公孙丑上、第三节
注释 - 孟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 第三卷:孟子的《孟子》一书,共三卷。 - 公孙丑上:孟子和公孙丑(公孙丑是孟子的学生)对话的篇章。 - 第四节:此文为公孙丑上节第四段。 - 恶:不仁。 - 居不仁:生活在不仁的状态中。 - 犹:如同。 - 诗云: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 - 迨天之未阴雨:等到天气还没有变坏。 - 彻彼桑土:挖掉桑树根。 - 绸缪牖户:修缮窗户。 -
诗句释义 - 公孙丑问曰: 公孙丑向孟子提出问题。 - 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公孙丑问,孟子是否应该重用齐国的管仲和晏子。 译文 公孙丑问道:“您在齐国担任要职时,管仲、晏子的功劳,是否还可以认可?” 孟子回答说:“你是齐国人,只知道管仲和晏子。有人问曾西:‘您与子路相比谁更贤能呢?’曾西皱着眉头说:‘我父亲最尊敬的人就是他。’那人又问:‘那么您与管仲相比谁更优秀呢
这首诗是《孟子》第二卷,梁惠王下,第十六节的内容。 诗句: 1. 鲁平公将出。 鲁平公将要外出。 2. 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 嬖人(宠臣)臧仓请求说:“将来君王外出,一定会命令有关官员前往。如今车子已经套上马匹了,有关官员还不了解去哪里,冒昧地请示。” 3. 公曰:“将见孟子。” 平公回答说:“将要拜访孟子。” 4. 曰:“何哉
孟子·第三卷·公孙丑上·第二节 “伯夷、伊尹和孔子相比,谁更优秀呢?” 曰:“不,自有生民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优秀的了。” 曰:“那么,他们有共同之处吗?” 曰:“有。他们都能够获得百里之地,君临天下;都能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到天下,但都不去做。这就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曰:“请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曰:“宰我、子贡和有若的智慧都足够理解圣人。他们不会曲意迎合,阿谀奉承。宰我说
诗句: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二节 译文: 孟子问:“请问老师您不动心,与告子不动摇的心,可以告诉我吗?” “告子说:‘不能在言语中得到的,就不要在心中追求;不能在心中得到的,就不要在气质中寻找。’不能在心中得到的,就不要在气质中寻找,可以;不能在言语中得到的,就不要在心中追求,不可以。意志是气质的统帅,气质是身体的充实。当意志到达的时候,气质就会随之而来。所以说:‘保持自己的志向
诗句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二节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译文: 孟子问什么是真正的言语理解。 孟子说:“偏颇的言辞揭示了它的缺陷,淫荡的言辞揭示了它的陷落,邪恶的言辞揭示了它的背离,逃避的言辞揭示了它的终结。这些言论如果生根于内心,就会对国家政治造成危害
邹与鲁哄 ——邹国和鲁国因为一些纷争而产生了冲突。 穆公问曰:“ ——鲁国的君主穆公询问孟子。 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穆公说:“我的官员中有三十多人死了,但百姓却并不为之感到悲伤。如果我杀了他们,恐怕会杀不完;如果不杀,那么他们就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长官死去,却不去救援,这该怎么办呢?”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