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
诗句原文: 人间词话 · 第三十八则 咏物的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邦卿《双双燕》次之。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视古人“江边一树垂垂发”等句何如耶? 译文: 这首《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对中国古代词的评论,特别是对于苏轼和史达祖的作品进行了评价。在这篇词话中,王国维提到咏物词的创作,以苏东坡的《水龙吟》最为精湛,其次就是史达祖的《双双燕》。而姜夔的《暗香》
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 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注释】 《天问》:屈原作的一首长诗,提出许多问题。 “可怜”句:说今夕的月亮该到什么地方去了,怎么这样悠悠荡荡。 “是别有”两句:说别的人间地方,那里才看到月亮升起,而这边(这里指作者自己)才见到月亮西下。 “光景”二句
《人间词话·第四十则》是宋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著作,其中提出了“隔”与“不隔”的概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诗歌要达到艺术上的完美,关键在于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把握是否能做到“不隔”,即诗人的描写能否超越直接描述,达到一种情感与景致相互融合的境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 陶渊明、谢灵运:这两位诗人的作品被认为达到了“不隔”。他们的诗作能够将个人的情感与大自然的景观巧妙结合
译文: 读《东坡词》、《稼轩词》,要观察他们高雅的气量和高超的志向,有像伯夷、柳下惠那样的品格。白石虽然好像脱离了世俗的尘埃,但也终究无法摆脱在车辕下的拘束。 注释: 1. 东坡:苏轼的别名。 2. 稼轩:辛弃疾的别号。 3. 雅量高致:高雅的气度和高尚的志向。 4. 伯夷、柳下惠: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贤人,以不贪富贵,不屈强暴为美德。 5. 白石:白石道人,这里指姜夔(姜夔字尧章
【注释】 桃:这里指女子。刘郎:即“刘郎”一词,泛指男子。 灞岸:地名,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灞水入渭处。 【赏析】 沈伯时是宋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的《乐府指迷》是一部很有影响的词论著作,对后世的词学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沈氏认为:“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也就是说,写景状物时,要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和比喻手法,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诗句】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生命不满百岁,却常常担忧寿命千年。 白天时间太短,夜晚漫长,何不手持蜡烛尽情游玩? 追求长生不老的神仙之道,最终却因为误信药物而耽误了。 还不如饮酒作乐
人间词话 · 第三十七则东坡《水龙吟·咏杨花》 章质夫,原唱:柳絮轻、杏花薄、红牙约。恼群芳尽,西园谁管,落英飞作? 东坡和韵:榆钱重、春山浅、青帘遮。爱风絮飘香入绣幕,恨燕泥湿冷沾罗衣。 注释: 1. 柳絮:柳树的种子,随风飘散,轻盈如尘。 2. 杏花:《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里的人们种了杏树,春天杏花开时,人们采摘来吃。这里泛指春天的花朵。 3. 红牙约:红色的口脂,古代女子用以涂抹唇颊
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等,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其间耶? 译文:姜白石的写景词作中,比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等词句,虽然格调高雅绝妙,但读来如同雾里看花
注释:东坡之词旷达豪放,稼轩之词豪迈。没有二人的胸襟却学其词,就像东施模仿捧心的动作一样可笑。 赏析:苏轼(苏东坡)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是宋词中的两座高峰,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代表了不同的文学风格。苏轼的词以豪放为特点,如“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等;而辛弃疾则以豪迈激昂为主,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两人的词风各异,各有各的特点。然而,如果一个人没有达到这两位词人的水平
诗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译文:早晨的太阳刚刚升起,荷叶上残留着昨夜的雨珠,在阳光照耀下渐渐地晒干了。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赏析:此词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初升之阳和荷叶上露水的景象。“叶上初阳干宿雨”形象地描述了晨光中,荷叶上还残留着雨珠,而太阳的光芒逐渐驱散了它们,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