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
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北高峰 言游高峰塔,蓐食始野装。火云秋未衰,及此初旦凉。 雾霏岩谷暗,日出草木香。嘉我同来人,又便云水乡。 译文:登上高峰塔,吃早饭开始准备野餐。秋天的晚霞依然美丽,早晨的阳光带来一丝凉意。山谷里弥漫着薄雾,清晨草木散发出阵阵清香。我与友人一起来到这里,仿佛置身于云水之乡。 注释:1. 高峰塔:位于杭州西湖附近的一座古塔,因地势高而著名。2. 蓐食:吃早饭。3. 火云秋
西湖梦寻·卷二·西湖西路·韬光庵 一捺断山流海气,半株残塔插湖明。灵峰占绝杭州妙,输与韬光得隐名。 译文: 在西湖边,一捺断山流淌着海的气息,半株残塔插入湖中显得格外明亮。灵峰占据了杭州的美景,却输给了韬光,因为韬光才得到了隐逸的美名。 注释: - "一捺":形容山势连绵起伏,如同一捺笔划。 - "断山":形容山峰陡峭,好像被截断了一样。 - "流海气":形容湖水流动时,带着海水的气息。 -
首先让我们欣赏这首诗的全文: 西湖梦寻 · 卷一 · 西湖北路 · 保俶塔 宝石山高六十三丈,周一十三里。钱武肃王封寿星宝石山,罗隐为之记。其绝顶为宝峰,有保ㄈ塔,一名宝所塔,盖保ㄈ塔也。宋太平兴国元年,吴越王?,闻唐亡而惧,乃与妻孙氏、子惟?、孙承?入朝,恐其被留,许造塔以保之。称名,尊天子也。至都,赐礼贤宅以居,赏赉甚厚。留两月遣还,赐一黄袱,封识甚固,戒曰:“途中宜密观。”及启之
九里松,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是杭州一处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景点。它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人文历史的载体。下面将详细介绍该景点的相关信息: 1. 九里松的历史背景: - 九里松,又名“九里松”,由唐代刺史袁仁敬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植于杭州灵隐山道两旁。这株松树高耸入云,苍翠欲滴,其下便是著名的集庆寺,为宋理宗所爱阎妃功德院,寺名皆由宋理宗御书,巧丽冠于诸刹。 - 在宋理宗时期
西湖梦寻 · 卷二 · 西湖西路 · 灵隐寺 明季昭庆寺火,未几而灵隐寺火,未几而上天竺又火,三大寺相继而毁。是时唯具德和尚为灵隐住持,不数年而灵隐早成。盖灵隐自晋咸和元年,僧慧理建,山门匾曰“景胜觉场”,相传葛洪所书。寺有石塔四,钱武肃王所建。宋景德四年,改景德灵隐禅寺,元至正三年毁。明洪武初再建,改灵隐寺。宣德七年,僧昙赞建山门,良?建大殿。殿中有拜石,长丈余,有花卉鳞甲之文,工巧如画
冷泉亭 袁宏道《冷泉亭小记》: 灵隐寺在北高峰下,寺最奇胜,门景尤好。由飞来峰至冷泉亭一带,涧水溜玉,画壁流青,是山之极胜处。亭在山门外,尝读乐天记有云:“亭在山下水中,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撮奇搜胜,物无遁形。春之日,草薰木欣,可以导和纳粹;夏之日,风泠泉氵亭,可以蠲烦析醒。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可垂钓于枕上。潺?洁澈,甘粹柔滑
飞来峰,棱层剔透,嵌空玲珑,是米颠袖中一块奇石。使有石癖者见之,必具袍笏下拜,不敢以称谓简亵,只以石丈呼之也。深恨杨髡,遍体俱凿佛像,罗汉世尊,栉比皆是,如西子以花艳之肤,莹白之体,刺作台池鸟兽,乃以黔墨涂之也。 飞来峰的奇特之处在于它的棱层剔透和嵌空玲珑,它是米芾(米颠)手中一块难得的奇石。对于酷爱石头的人来说,见到它必定如同见到稀世珍宝一般,不仅会用袍笏下拜以示敬意
西湖梦寻 · 卷二 · 西湖西路 · 飞来峰 袁宏道《飞来峰小记》中对飞来峰的描述,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诗中描绘了飞来峰的雄伟壮丽和其独特的自然美。 诗句: - 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这里表达了袁宏道对飞来峰的高度评价,认为它在所有西湖的山峰中最为壮观。 - 石上多异木,不假土壤,根生石外:描述了飞来峰上的奇异植物,它们的生长不需要土壤,而是直接生长在石头外部。 - 壁间佛像
这首诗是张岱的《飞来峰》,下面是逐句解释: 白玉簇其颠,青莲借其色。惟有虚空心,一片描不得。 - “白玉”和“青莲”都是用来比喻山峰的形状。白玉通常指的是白色,而青莲则是指莲花,这里可能是指山峰的形态像白色的玉石,又像是青莲的颜色。 - “惟”在这里是表示只有、仅仅的意思。 - “虚空心”指的是一种虚无的心态或者心境,没有具体的物质形象或形状。 -
诗句原文:冷泉亭在灵隐寺山门之左。丹垣绿树,翳映阴森。亭对峭壁,一泓泠然,凄清入耳。 亭后西栗十余株,大皆合抱,冷暗樾,遍体清凉。秋初栗熟,大若樱桃,破苞食之,色如蜜珀,香若莲房。 译文:冷泉亭位于灵隐寺的山门左侧。周围环绕着绿色植被,显得隐蔽而幽深。亭子面对着陡峭的山壁,清澈的泉水声让人感到宁静和清凉。亭后的十几棵栗子树,树干粗壮,树叶茂密,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秋天时,栗子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