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泉亭在灵隐寺山门之左。丹垣绿树,翳映阴森。亭对峭壁,一泓泠然,凄清入耳。亭后西栗十余株,大皆合抱,冷暗樾,遍体清凉。秋初栗熟,大若樱桃,破苞食之,色如蜜珀,香若莲房。天启甲子,余读书绚嵝山房,寺僧取作清供。余谓鸡头实无其松脆,鲜胡桃逊其甘芳也。夏月乘凉,移枕簟就亭中卧月,涧流淙淙,丝竹并作。张公亮听此水声,吟林丹山诗:“流向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言此水声带金石,已先作歌舞矣,不入西湖安入乎!余尝谓住西湖之人,无人不带歌舞,无山不带歌舞,无水不带歌舞,脂粉纨绮,即村妇山僧,亦所不免。因忆眉公之言曰:“西湖有名山,无处士;有古刹,无高僧;有红粉,无佳人;有花朝,无月夕。”曹娥雪亦有诗嘲之曰:“烧鹅羊肉石灰汤,先到湖心次岳王。斜日未曛客未醉,齐抛明月进钱塘。”余在西湖,多在湖船作寓,夜夜见湖上之月,而今又避嚣灵隐,夜坐冷泉亭,又夜夜对山间之月,何福消受。余故谓西湖幽赏,无过东坡,亦未免遇夜入城。而深山清寂,皓月空明,枕石漱流,卧醒花影,除林和靖、李岣嵝之外,亦不见有多人矣。即慧理、宾王,亦不许其同在卧次。

诗句原文:冷泉亭在灵隐寺山门之左。丹垣绿树,翳映阴森。亭对峭壁,一泓泠然,凄清入耳。 亭后西栗十余株,大皆合抱,冷暗樾,遍体清凉。秋初栗熟,大若樱桃,破苞食之,色如蜜珀,香若莲房。

译文:冷泉亭位于灵隐寺的山门左侧。周围环绕着绿色植被,显得隐蔽而幽深。亭子面对着陡峭的山壁,清澈的泉水声让人感到宁静和清凉。亭后的十几棵栗子树,树干粗壮,树叶茂密,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秋天时,栗子成熟,色泽像樱桃一样红润,剥开壳吃起来,口感甜蜜,气味如同莲花房。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冷泉亭周围的自然景色和秋季栗子的情景,展现了西湖边灵隐寺的幽静与美丽。诗中“丹垣绿树”形容寺庙周围的树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冷泉亭对峭壁”,则描绘了亭子背靠峭壁,泉水潺潺的景象;“亭后西栗十余株”,展示了栗子树的壮观;“破苞食之,色如蜜珀,香若莲房”,不仅描述了栗子的味道和香气,还传达了一种愉悦和满足的情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