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赏析: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西湖七月美景的失望。七月是西湖最热闹的季节,但此时西湖的美丽已无法展现,只能看到一些游客在欣赏这个季节的独特风景。 其一,楼船萧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 赏析:这里描写了西湖上的各种活动,包括楼船、箫鼓、衣冠盛筵等,以及灯光和声音交织在一起的景象。然而,这些活动并不能让人真正感受到月光的美丽
译文: 龙山从花岗石峰顶向西,都挺拔直立,只有山艇子石,意态孤峭,壁立霞剥,不受泥土的束缚。大樟树迁移到其上,但石不能容,然而不恨石,弯身而下,与石相亲近疏离。山艇子石方广三丈,右侧有凹处,如果不是竹子就全是石头了,何以知道深浅呢?但是竹子很古怪,能独自行走,其实并不依赖石头。竹节短促而虬曲的叶子毨毨,如刺猬毛、如松狗尾,参差不齐,若有所惊。竹子不可一世,不敢以竹子为第二。有人说:“这是古今错刀
《陶庵梦忆·卷七·愚公谷》 无锡县北五里处是铭山。进入一座桥,在左边有一家店铺,店铺装修得十分雅致,出售泉水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盎和泥人等各种商品。愚公谷位于惠山的右边,房屋有些倾圮,只留下木质的石料。惠山的泉水涓涓流淌,从井中的小泉开始,经过小溪流到小池、厨房和洗涤用具的水盆,用来清洗、沐浴、浇灌花园、清洁厕所,无不受益于惠山泉水。因此,居住在这里的人家福德与罪孽相等。
陶庵梦忆·卷七·山艇子 龙山从峰峦起伏的山峰向西方延伸都是孤零零的,得到它的一节,也是名家。山艇子石,意象特别孤独,壁立霞剥,义不受土。大樟树移到上面,石头容不下,然而不恨石头,屈而下,与石头相亲疏。石头方广三丈,右坳而凹,非竹子就完了,何以浅深呢?然竹子怪得很,能孤行,实不依石。竹子节促而虬叶毨毨,如猬毛、如松狗尾,离离矗矗,捎捩攒挤,若有所惊者。竹不可一世,不敢以竹二之。或曰:古今错刀也
【注释】 ①松花石:一种质地细腻的岩石,色泽如松花般绚丽,故名松花石。 ②潇江:潇水,发源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县南,流经广西桂林市,注入湘江。 ③土人割牲飨神:当地人宰牲献祭神灵。 ④毛血:指祭祀时用的动物身上的血液。 ⑤祓濯:古代的一种仪式,即洗除不祥。 ⑥《松花石纪》:大父撰写的一部关于松花石的书籍或文献。 ⑦董文简:董文简是明代官员,以博学著称。二松橛:指的是两棵松树的树枝。
崇祯七年的闰中秋,模仿虎丘的旧习,在蕺山亭聚集了各位朋友。每位朋友都带来一斗酒、五样菜和十种水果,还有一张红毡子。他们在席地而坐,共七十多张床铺,没有空位,都是孩子们和妓女占据的。在座的有七百多人,能唱歌的有一百多人,大家一起高歌《澄湖万顷》时,如潮水般的声音震耳欲聋,连山都为之震动。那些喝酒的人纷纷举杯畅饮,如同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夜深了大家饿了,借戒珠寺斋僧的大锅煮饭招待客人
译文: 季祖南华老人喃喃怪问余曰:“《水浒》与祷雨有何义味?近余山盗起,迎盗何为耶?” 译文:季祖南华老人疑惑地问道:“《水浒传》和求雨有什么意义呢?近来我的山贼开始作乱,为什么要去迎接他们呢?” 注释:季祖南华老人(季祖),指南宋诗人陆游。季祖南华,即南华真人的别称。季祖,即季氏。季祖南华老人,即指南宋诗人陆游。喃喃怪问,指说话声音低沉、不清晰。喃喃,形容说话声音低而重复。怪问,表示惊讶地提问
雷殿在龙山磨盘冈下,钱武肃王于此建蓬莱阁,有断碣在焉。 雷殿位于龙山的磨盘岭下,这是钱武肃王建立的蓬莱阁所在地,有一块断碑在这里。 殿前石台高爽,乔木萧疏。六月,月从南来,树不蔽月。 石台上视野开阔,树木稀疏。六月的时候,月亮从南面照来,但树木不能遮挡月光。 余每浴后拉秦一生、石田上人、平子辈坐台上,乘凉风,携肴核,饮香雪酒,剥鸡豆,啜乌龙井水,水凉冽激齿。下午着人投西瓜浸之,夜剖食,寒栗逼人
余六岁随先君子读书于悬杪亭,记在一峭壁之下,木石撑距,不藉尺土,飞阁虚堂,延骈如栉。 我六岁时随父亲在悬杪亭读书,这个地方位于陡峭的悬崖之上,树木和岩石支撑着房屋,没有使用任何土地,有飞檐高阁,错落有致。我顺着山坡向上走,都是灌木丛和高大的树木,与墙壁上的砖瓦错杂交错。我从杜甫的诗句“树杪玉堂悬”中得到启发,给这里取名为“悬杪”,寻找樟树,发现了许多奇特的景象。 后仲叔庐其崖下,信堪舆家言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歌的意思和主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是对学生品味诗歌语言、鉴赏诗歌情感态度、评价诗歌观点态度、领悟诗歌艺术手法的综合考查。在理解了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赏析。首先指出“霞头”是诗人自注,表明诗的写作背景是在杭州;其次指出“余见赏识之”,表明作者对这两件文物的珍视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