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头沈佥事宦游时,有发掘齐景公墓者,迹之,得铜豆三,大花樽二。豆朴素无奇。花樽高三尺,束腰拱起,口方而敞,四面戟楞,花纹兽面,粗细得款,自是三代法物。归乾刘阳太公,余见赏识之,太公取与严,一介不敢请。及宦粤西,外母归余斋头,余拂拭之,为发异光。取浸梅花,贮水,汗下如雨,逾刻始收,花谢结子,大如雀卵。余藏之两年,太公归自粤西,稽复之,余恐伤外母意,亟归之。后为驵侩所啖,竟以百金售去,可惜!今闻在歙县某氏家庙。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歌的意思和主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是对学生品味诗歌语言、鉴赏诗歌情感态度、评价诗歌观点态度、领悟诗歌艺术手法的综合考查。在理解了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赏析。首先指出“霞头”是诗人自注,表明诗的写作背景是在杭州;其次指出“余见赏识之”,表明作者对这两件文物的珍视之情;最后指出“后为驵侩所啖,竟以百金售去,可惜!”,表明作者对齐景公墓出土文物被商人出卖的惋惜之情。

【答案】

①“霞头沈佥事宦游时”,是诗人自注,表明这首诗写作的背景是在杭州(或:杭州是作者宦游的地方)。②“有发掘齐景公墓者”,说明这是齐景公墓出土物,而诗人又亲自见到了这些宝物。③“得铜豆三,大花樽二”,写齐景公墓出土铜豆和花樽的数量。④“朴素无奇”,表明铜豆和花樽的制作粗陋简朴,没有华丽之感。⑤“花樽高三尺,束腰拱起,口方而敞”,写花樽的外形特征。⑥“四面戟楞,花纹兽面”,写花樽上的图案纹饰。⑦“粗细得款,自是三代法物”,表明这两件文物是仿照夏商周三代法度制作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⑧“归乾刘阳太公,余见赏识”,表明这两件文物得到了太公的赏识。⑨“太公取与严,一介不敢请”,表明太公将这两件文物卖给了严嵩。⑩“及宦粤西,外母归余斋头”至“逾刻始收”,写太公在外任期间,这两件文物被带到广东。⑪“发异光,取浸梅花,贮水,汗下如雨”,写太公将这两件文物拿到梅园中浸泡,它们放出奇异的光芒,使梅树开花。⑫“逾刻始收,花谢结子”,写梅树盛开之后,花谢结出果实。⑬“余藏之两年”,表明太公将这两件文物带回浙江老家收藏。⑭“太公归自粤西,稽复之”,表明太公从广州回来后,将这两件文物归还给作者。⑮“余恐伤外母意,亟归之”,表明太公怕伤害到母亲的心意,急忙将这两件文物送还给作者。⑯“后为驵侩所啖,竟以百金售去”,表明齐景公墓出土的文物被商人以高价卖出去了。⑰“可惜!今闻在歙县某氏家庙”,表明太公将这两件文物卖出后,如今听说它们仍在歙县某氏家庙中。(译文见注释)

赏析:

《齐景公墓花樽》作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是一首记叙文。作者在浙江老家藏书时,看到一件铜制花樽,因它造型古朴典雅,做工精美绝伦,便将它带到了北京,后来转卖到广州,在广州梅园里又见到一件类似花樽的青铜器,于是将其买回。这件文物后来一直藏在自己家中。直到有一天发现它发出奇特光芒,于是把它放到水中浸泡,并把它带回家乡。作者把这件文物带回老家后,一直珍藏着。直到太公回到故乡,作者才将这件文物归还给太公。后来这件文物被卖了出去,作者担心伤害到母亲的感情,所以急忙将这件文物买回来,并将其藏在家中。直到太公离开后,这件文物才最终落到了别人手中。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详细地记录了自己发现、保存、处理这件文物的过程。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古代工艺技术以及当时社会风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