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1568-1610)的《陶庵梦忆·卷六·菊海》中的一首。 诗句: - 兖州张氏期余看菊,去城五里。 注释:兖州张氏邀请作者去看菊花,距离城市有五里地。 译文: 兖州的张氏家邀请我去看菊花,他们离城有五里远。 - 余至其园,尽其所为园者而折旋之,又尽其所不尽为园者而周旋之,绝不见一菊。 注释:我来到他们的花园,看到了他们精心布置的园景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香市的热闹场景。诗人通过对杭州香客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人们的乐观心态。诗中的“逃”字形象地刻画了香客们匆忙而有序的场面;“逐”字则描绘了他们追逐香市的情景;“撩扑”二字则表达了香客们对商品的渴望之情。 注释: 1. 宋元名画:宋代和元代的著名画作 2. 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形容西湖的美景和佛像画非常受欢迎 3. 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
【译文】 萧山的柿子,皮色绿者不佳,皮色红而肉质糜烂的也不中意,只有树头红而且坚脆像藕的才是好柿子。但偶尔遇见,也不容易得到。我曾说过西瓜在六月成熟,享受了最好的天福;秋白梨在秋天成熟,而方柿和绿柿在冬天才成熟,这未免错过了最佳时机。丙戌年,我躲避战乱逃到了西白山,鹿苑寺前后有十来株夏天成熟的方柿。六月炎热难当,柿子大如瓜,生吃脆得像咬着雪块一般,连眼睛都觉得明亮无比
【解析】 这是一篇文言文,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鉴赏时,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从内容、手法和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 此题要求考生翻译诗句,并结合诗歌内容作答。首先翻译诗句,“葆生叔少从渭阳游,遂精赏鉴”的意思是:陶葆生年轻时随父亲在渭阳游玩,因此精通鉴赏。“项墨林以五百金售之,辞曰:“留以殉葬。””的意思是:项墨林用五百金把它卖了,他推辞说:“留作殉葬吧!”“淮抚大恚怒
【译文】 报国寺的松树,枝蔓引下,已经藤绕成理。走进其下面的人,蹒跚局蹐,气息不得舒展。鲁府旧邸有两棵松树,高五丈,上及檐甃,劲竿如蛇脊,曲屈撑挤,意态情致无不如同棚架一般。便殿三间盘郁几乎遍满,暗中不见天日,密不透气。鲁宪王晚年喜欢道术,曾取松肘一节,抱与一同睡,久则滑泽酣酡,似乎有血气。 【注释】 1. 报国寺:报国寺是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的一个寺庙,创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3)
注释: 1. 一尺雪:芍药的一种,花瓣纯白,没有萼片,没有檀心,也没有星星红紫的颜色。质地像羊脂一样洁白,细长如鹤的羽毛,结楼吐出舌头的样子,粉红艳丽如雪一般柔软。四周高约三尺,干小而弱,不能支撑,蕊大如芙蓉花,就绑在一个小架子上支撑它。大江以南有这种名无此种的情况,有这种种无这种土的情况,因为不是兖州的土地就不能种植。兖州种芍药的人如同种麦子一样,以邻为亩。芍花盛开时宴请宾客,用布搭建在路旁
【注释】: 1. 万历甲辰,大父游曹山,大张乐于狮子岩下。石梁先生戏作山君檄讨大父,祖昭明太子语,谓若以管弦污我岩壑。大父作檄骂之,有曰:“谁云鬼刻神镂,竟是残山剩水!” 译文: 万历甲辰年,大父游览曹山,在大狮子岩下开怀畅饮。石梁先生故意撰写檄文讨伐大父,引用了昭明太子的言辞,说如果用管弦乐污染我的山壑,大父则在檄文上写道:“谁说是鬼神凿空,原来是残山剩水!” 2. 石篑先生嗤石梁曰
陶庵梦忆 · 卷七 · 西湖香市 香市,是起于花朝、结束于端午的盛大市集。进香的人们在山东普陀、嘉湖天竺等地方到达后,便与当地居民一同在集市上进行交易,因此得名“香市”。然而进香的人们并不总是在昭庆寺进行交易,他们也会在其他地点如三天竺、岳王坟、湖心亭、陆宣公祠等地进行交易,唯独昭庆寺的交易最为集中。 昭庆寺两廊自古以来就没有间断过交易,无论是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的古董
这首诗是《陶庵梦忆·卷六·噱社》,描绘了京师中的“噱社”社团,其中涉及人物有仲叔、漏仲容、沈虎臣、韩求仲等。 逐句释义: 1. 仲叔善于幽默诙谐,在京师与漏仲容、沈虎臣、韩求仲结社,数言之下必能绝缨喷饭。 - “笑社”或“噱社”是古代的一种聚会活动形式,成员之间通过笑话、游戏等娱乐来增进友谊。 2. 漏仲容为贴括名士,常说:“吾辈老年读书做文字,与少年不同。少年读书,如快刀切物,眼光逼注
以下是对《陶庵梦忆·卷六·韵山》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 诗句释义: 1. 大父至老,手不释卷,斋头亦喜书画、瓶几布设。不数日,翻阅搜讨,尘堆砚表,卷帙正倒参差。 (描述了大父年老仍热爱阅读,书房中布置有书画和瓶子等物品,不久后翻阅搜寻,书籍堆积如山。) 2. 常从尘砚中磨墨一方,头眼入于纸笔,潦草作书牛家蝇头细字。日晡向晦,则携卷出帘外,就天光爇烛,檠高光不到纸,辄倚几携书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