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叔善诙谐,在京师与漏仲容、沈虎臣、韩求仲辈结“噱社”,唼喋数言,必绝缨喷饭。漏仲容为贴括名士,常曰:“吾辈老年读书做文字,与少年不同。少年读书,如快刀切物,眼光逼注,皆在行墨空处,一过辄了。老年如以指头掐字,掐得一个,只是一个,掐得不着时,只是白地。少年做文字,白眼看天,一篇现成文字挂在天上,顷刻下来,刷入纸上,一刷便完。老年如恶心呕吐,以手扼入齿哕出之,出亦无多,总是渣秽。”此是格言,非止谐语。一日,韩求仲与仲叔同宴一客,欲连名速之,仲叔曰:“我长求仲,则我名应在求仲前,但缀绳头于如拳之上,则是细注在前,白文在后,那有此理!”人皆失笑。沈虎臣出语尤尖巧。仲叔候座师收一帽套,此日严寒,沈虎臣嘲之曰:“座主已收帽套去,此地空馀帽套头;帽套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冷悠悠。”其滑稽多类此。
这首诗是《陶庵梦忆·卷六·噱社》,描绘了京师中的“噱社”社团,其中涉及人物有仲叔、漏仲容、沈虎臣、韩求仲等。
逐句释义:
- 仲叔善于幽默诙谐,在京师与漏仲容、沈虎臣、韩求仲结社,数言之下必能绝缨喷饭。
- “笑社”或“噱社”是古代的一种聚会活动形式,成员之间通过笑话、游戏等娱乐来增进友谊。
- 漏仲容为贴括名士,常说:“吾辈老年读书做文字,与少年不同。少年读书,如快刀切物,眼光逼注,皆在行墨空处,一过辄了。老年如以指头掐字,掐得一个,只是一个,掐得不着时,只是白地。”
- 漏仲容指出老年人读书和写文章与年轻人不同,年轻时可以迅速找到答案或表达思想,而年老后则需仔细推敲,如同用手指去抠字一样。
- 此是格言,非止谐语。一日,韩求仲与仲叔同宴一客,欲连名速之,仲叔曰:“我长求仲,则我名应在求仲前,但缀绳头于如拳之上,则是细注在前,白文在后,那有此理!”人皆失笑。
- 韩求仲与仲叔共同邀请一位客人吃饭,想让他的名字排在自己前面。仲叔开玩笑说:“我比韩求仲年纪大,所以名字应该在他前面。只是把绳子系在拳头上,这样细的在上,粗的在下,哪里会有这种道理!”周围的人都笑了。
- 沈虎臣出语尤尖巧。
- 沈虎臣的话语非常巧妙。
- 仲叔候座师收一帽套,此日严寒,沈虎臣嘲之曰:“座主已收帽套去,此地空馀帽套头;帽套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冷悠悠。”
- 仲叔等待他的老师收起帽子套时,天气非常寒冷。沈虎臣嘲笑他说:“您的老师已经收起帽子套去了,现在这个空荡荡的地方只有帽子套头;帽子套一旦离开就再也回不来了,这个脑袋也千载不变地冷。”这里用帽子套的消失比喻人的离去,以及时间的流逝。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默诙谐的社交场景,通过对“噱社”中成员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和对年龄的深刻理解。诗歌语言生动形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有趣的对话,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欢乐的社交场合。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深入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