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闰中秋,仿虎丘故事,会各友于蕺山亭。每友携斗酒、五簋、十蔬果、红毡一床,席地鳞次坐。缘山七十馀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馀人,能歌者百馀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诸酒徒轰饮,酒行如泉。夜深客饥,借戒珠寺斋僧大锅煮饭饭客,长年以大桶担饭不继。命小傒岕竹、楚烟于山亭演剧十馀出,妙入情理,拥观者千人,无蚊虻声,四鼓方散。月光泼地如水,人在月中,濯濯如新出浴。夜半,白云冉冉起脚下,前山俱失,香炉、鹅鼻、天柱诸峰,仅露髻尖而已,米家山雪景仿佛见之。
崇祯七年的闰中秋,模仿虎丘的旧习,在蕺山亭聚集了各位朋友。每位朋友都带来一斗酒、五样菜和十种水果,还有一张红毡子。他们在席地而坐,共七十多张床铺,没有空位,都是孩子们和妓女占据的。在座的有七百多人,能唱歌的有一百多人,大家一起高歌《澄湖万顷》时,如潮水般的声音震耳欲聋,连山都为之震动。那些喝酒的人纷纷举杯畅饮,如同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夜深了大家饿了,借戒珠寺斋僧的大锅煮饭招待客人,但大桶里盛满的饭无法供应。于是命小僮岕竹与楚烟在山亭上演剧十多出,精彩入戏,观看的人有一千之众,没有任何蚊虫叮咬声,四更时分才散去。月光洒在地上像水一样清澈,人们仿佛置身于水中,洁净如新。半夜时分,白云缓缓升起脚下,前山全都隐没在云雾中了,香炉峰、鹅鼻峰、天柱峰等山峰,仅露出尖尖的山顶,米家山雪景仿佛就在眼前。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中秋之夜在蕺山亭观剧的情景。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这一场景。他通过生动的笔触,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宁静而又热闹的山林之中,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同时,诗中还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整首诗歌既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又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