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自巘花阁而西皆骨立,得其一节,亦尽名家。山艇子石,意尤孤孑,壁立霞剥,义不受土。大樟徙其上,石不容也,然不恨石,屈而下,与石相亲疏。石方广三丈,右坳而凹,非竹则尽矣,何以浅深乎石。然竹怪甚,能孤行,实不藉石。竹节促而虬叶毨毨,如猬毛、如松狗尾,离离矗矗,捎捩攒挤,若有所惊者。竹不可一世,不敢以竹二之。或曰:古今错刀也。或曰:竹生石上,土肤浅,蚀其根,故轮囷盘郁,如黄山上松。山艇子樟,始之石,中之竹,终之楼,意长楼不得竟其长,故艇之。然伤于贪,特特向石,石意反不之属,使去丈而楼壁出,樟出,竹亦尽出。竹石间意,在以淡远取之。
译文:
龙山从花岗石峰顶向西,都挺拔直立,只有山艇子石,意态孤峭,壁立霞剥,不受泥土的束缚。大樟树迁移到其上,但石不能容,然而不恨石,弯身而下,与石相亲近疏离。山艇子石方广三丈,右侧有凹处,如果不是竹子就全是石头了,何以知道深浅呢?但是竹子很古怪,能独自行走,其实并不依赖石头。竹节短促而虬曲的叶子毨毨,如刺猬毛、如松狗尾,参差不齐,若有所惊。竹子不可一世,不敢以竹子为第二。有人说:“这是古今错刀。”有人说:“竹子生长在石头上,土肤浅,把根蚀掉,所以盘屈蜿蜒,郁郁葱葱,如黄山上的松。”山艇子樟,开始是石,中间是竹子,最后是楼,意思是长楼无法尽得其长,所以船艇之。然而因贪图竹子,特特地面向石,石的意思反而不属它,如果去丈许而楼壁现出,樟现出来,竹子也全露出来。竹子石头之间的意思,在于用淡远取之。
赏析:
“龙山自巘花阁而西皆骨立”,此句开篇即点明龙山之美,山峰高耸入云,犹如仙人所建,气势磅礴。“意尤孤孑”,形容山形奇特,如同孤傲的仙人,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义不受土”,进一步描绘出山石的独特之处,它们不依赖于任何土壤就能屹立不倒,展现出一种坚毅的品质。接下来“大樟徙其上,石不容也”两句,描述了高大的樟树被迁移到山顶,而坚硬的山石却无法容纳的情景。这不仅展示了树木的顽强生命力,也体现了自然界中万物相生相克的关系。
“然不恨石,屈而下,与石相亲疏”,尽管石无法容纳樟树,但它们并不怨恨彼此,而是选择了屈身而下,紧密地与石相伴。这种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的精神,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诠释。
“石方广三丈,右坳而凹”,这句话通过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了山石的具体形态。“非竹则尽矣”,表达了如果没有竹子的存在,整个山景就会失去生机。竹子的生长,不仅为山石提供了遮荫,还增添了一份灵动和生机。
“何以浅深乎石”一句,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何竹子的生长既有深度又有宽度?这不仅是对竹子生长特点的描述,也隐喻了人世间的种种关系和变化。竹子的生命力旺盛,既能深入地下也能扩展至天空,这与人生的道理何尝不是如此相似呢?
“然竹怪甚,能孤行,实不藉石”这两句揭示了竹子的非凡之处。竹子能够独自行走,并不依赖于周围的环境,这种独立自主的精神令人敬佩。同时,竹子也并不是盲目前行,而是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这与人的品行有何异同呢?
“竹节促而虬叶毨毨”这一句,生动地描绘了竹子的形象。竹子的节短且粗壮,枝叶虬曲盘旋,充满了生机活力。这样的竹子,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猬毛、如松狗尾”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竹子的枝叶比喻成刺猬毛和松树狗尾,形象地展现了竹子的形态特征。这样的描述,既生动又富有想象力,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竹海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整首诗以赞美竹子为主题,通过对竹子的生长特点、形态特征以及与石的关系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竹子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品质。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命真谛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