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楼令
注释: 垂柳的枝条低垂在板桥上,娇莺着意啼鸣。正门前的春水刚与岸齐平。记得她曾经送过鸦头一样的罗袜,那罗袜小得像小小的鞋子,还曾送到窅娘堤去。 花儿底下珍惜这短暂的离别,旧径被苔藓遮住了,路变得模糊不清。燕子已经空落得没有了巢,只剩下芹泥。只有天边的眉月还在小楼西头高挂。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词,以“南楼”为题,写一个女子送别情人的场面,抒发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惆怅。
【注释】 镇日:整天。掩帘栊:关起帘子,不让风进来。春寒细雨中:在春天的雨中,春寒逼人。嫩苔痕、绿到墙东:指墙边的嫩苔,绿色已渗透到了墙的东边。院角小桃香欲折:院角落里小桃花香,好像快要折断了一样。枝头露、一猩红:指花上的露珠,像红色的小点。远岫暮云封:远处山峰被黄昏的云雾遮蔽了。倚危阑:靠栏杆。瘦减沈腰非为别,都只是、客愁浓:我瘦了很多是因为离别之痛,并不是因为离别。沈腰
南楼令 春日署斋即事楼阁枕烟鬟,苍岚四面环。启疏棂、静对孱颜。忽地浓云将雨过,浑掩却,一房山。 花木小庭闲,摊书午梦残。听枝头、鸟语绵蛮。恰似江乡三月暮,梅子熟,藓痕班。 注释: 1. "楼阁枕烟鬟":楼阁的屋顶像被烟雾笼罩着一般,形容楼阁的轮廓若隐若现。 2. "苍岚四面环":四周的山峰如青色的云雾环绕,给人一种神秘而幽深的感觉。 3. "启疏棂":推开窗户,透过窗棂看到外面的景色。 4.
【赏析】 《南楼令·潞城秋兴》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木犀树的喜爱之情和对当年持斧客的怀念之情。全词意境清丽、含蓄蕴藉。 “萧瑟晚风寒”三句。词人首先描写了潞城的秋天景色。首句“萧瑟”,点出时节已是晚风萧瑟,天气寒冷。这为下文写木犀树的香正暖作了铺垫。次句“征衣白袷单(kuà 单)”,写词人穿着白色夹衣去潞城,表明他当时正在外郡做官。“木犀香正暖”
【注释】 秣陵:今南京市。江波送远人:形容江水波涛似在送别远方的人。惜别:舍不得分别。风水阔、隔天津:指南京与北京距离之遥。泛秦淮:泛舟于秦淮河上。欢期浑是梦:指欢乐的时光全如梦中一样,不能兑现。凭绮语、驻芳尘:依靠华丽的词藻和美好的景色来留住时光。绮语:华丽而优美的词句。芳尘:美丽的风景,这里指美好的时光。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的词,抒发了作者离别南都(金陵)时的哀愁。 “何处秣陵春”
【注释】 1. 南楼令:词牌名。此篇是作者为元宵节所作。 2.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这一天为上元节,又称为灯节。 3. 独坐:独自一人坐着。 4. 壬午: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 5. 云雾月微明:云雾缭绕的月光显得有些昏暗。 6. 坐愁将二更:坐在窗前直到二更天。 7. 老年来、犹记春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还记得当年的春情。 8. 恰数元宵当此夜
【注释】: 壬午: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 云薄月微明,指元宵之夜月色如洗,云气稀薄。 坐愁将二更,指自己独自在南楼里坐着,忧愁到二更天。“南楼”即“上元”,指元宵节。 老年来、犹记春情,指自己年老,还记得年轻时的情怀。“春情”即春天的情怀。 恰数元宵当此夜,何处市,有红灯。正当元宵节这个夜晚,到处都有红灯高悬。 过耳好风轻,遥传歌鼓声。耳边响起的是轻轻的风和远处传来的歌鼓声。
南楼令 生死隔年期,刘伶老似痴。动教人、负锸相随。惊得青蚨飞去了,无酒饮,却攒眉。 春暖典春衣,还堪醉似泥。趁清明、雨后游嬉。杨柳池塘桃杏坞,春水漫,夕阳迟。 【注释】 1. 南楼令:词牌名,又名“糖多令”“南楼令”或“箜篌曲”。 2. 刘伶:晋朝文人,以醉酒为常事,被后人传颂。 3. 痴:指醉态。 4. 负锸:背锄头,形容劳作。 5. 青蚨:古代货币,此处借指金钱。 6. 攒眉:皱眉
南楼令·寿陈县丞 赤手拔鲸牙,长安早看花。竟春风、百里桑麻。柳色宫袍银束带,亲受赐,玉皇家。 鼍鼓报朝衙,桑弓挂绿蛇。拜双亲、杯捧流霞。只恐哦松哦未了,天上去,又乘槎。 注释: - 《南楼令·寿陈县丞》是元代诗人谢应芳的作品。 - 诗中描述了一位官员受到皇恩浩荡的赏赐,表达了对朝廷和皇帝的忠诚和敬畏之情。 - “赤手拨鲸牙”意味着凭借自己的力量,成功拔掉了巨大的鲸鱼牙齿
南楼令 · 题聚仙图 曾记宴蓬壶。寻思认得无。醉归来、事已模糊。忽对画图如梦寐,又因甚、下清都。 拍手笑相呼。应书缩地符。恐人间、天上同途。隔水一声何处笛,正月满、洞庭湖。 注释: 1. 曾记宴蓬壶:曾经在宴会上与神仙共饮。蓬壶,传说中的仙境,这里指宴会之地。 2. 寻思认得无:思考一下是否还能认识他们。 3. 醉归来、事已模糊:醉酒回来后,事情变得有些模糊不清了。 4. 忽对画图如梦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