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
【诗句解释】 1. 【溪山别意,烟树去程,日落采苹春晚。欲上征鞍,更掩翠帘回面】:在溪山的离别之情中,我乘坐着去程的车辆,夕阳西下的时候,我采摘了水边的花草,在春天的傍晚离去。我想登上马车,但又把绿色的帘子拉上,回头望一眼。 2. 【欲上征鞍】:想要登上马车。 3. 【翠帘回面】:绿色的帘子被拉上了,回头望一下。 4. 【奈画阁欢游】:可惜我在画阁里欢游。 5. 【也学狂花乱絮轻散】
【注释】 密宴:宴会。厌厌:闲适的样子。天汉:天上天河,指天上的银河。借得春光:借用春天的气息。长袖舞:袖子很长的人在跳舞时挥动袖子的动作。香檀拍:檀木制成的乐器拍子。惊鸿:即惊飞的鸿雁。圆蟾:即明月、月亮。东城:古称洛阳东面之城名,此指洛阳东面的地方。杨柳:柳树。路:街巷或小道。【赏析】 《凤栖梧·密宴厌厌池馆暮》,这是一首咏人抒情的小令。上片写宴会之盛;下片写宴会后的情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进而分析其特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同时,注意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思想情感。此题要求“赏析”,因此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并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作答即可。 本题中“城头画角催夕宴。忆前时、小楼晚。残虹数尺云中断”意思是:城头上的画角声催促着宴会开始,我回忆从前的时候,在小楼上观赏夕阳。彩虹只有几米宽,被白云切断了
【注释】 双燕儿:唐教坊曲名。此为闺思词调。 红:指榴花。 藕丝罩:一种装饰品,用藕丝编成。小屏风:指小屏风画。 东山别后:指东晋时王羲之在会稽山隐居,谢安曾去探望,王送他一枝梅花作别,后来有人误认是王的书信,信中说“一别永诀”四字,遂有“东山谢后,南楼云下”之句。高唐梦:指汉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与神女梦中相见之事。 翠:指香炉烟色。 芳心念我:即“芳心念远”。 蹙破眉峰:形容女子因思念而愁苦
《浣溪沙·轻屟来时不破尘》是宋代诗人张先创作的一首词。 “轻屟来时,不破红尘”描绘了一幅轻盈的脚步踏过不染世俗尘埃的画面,展现了一种超然世外、洁净无暇的意境。这句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传达出作者对于纯净美好事物的独特感受和追求。 “石榴花映石榴裙”则运用了对比鲜明的意象,石榴花的鲜红与石榴裙的艳丽相映成趣,既增添了色彩的丰富性,又强化了视觉冲击力
山亭宴慢/山亭宴有美堂赠彦猷主人宴亭永昼喧箫鼓。倚青空、画阑红柱。玉莹紫微人,蔼和气、春融日煦。故宫池馆更楼台,约风月、今宵何处。湖水动鲜衣,竞拾翠、湖边路。 注释:在山亭中宴饮,享受着长久的欢愉时光。倚靠在青空下的画阑和红色的柱子上,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玉色的紫微星照耀着人们,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春天的气息融进了阳光里。故宫内池塘边的馆阁更加显得楼台错落有致,我们约定在这美好的夜晚欣赏风月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结合全诗内容分析。首先明确此题的考点是“分析概括诗句含义”,然后从炼字、手法、感情等角度赏析。“缭墙重院”句中,“缭”意为缠绕,“重”意为重复;“啼莺到”句意指春天里黄莺在庭院内啼叫。“绣被掩馀寒”中“掩”意为遮盖、遮掩;“馀寒”意为残留的寒冷;“画幕明新晓”句意指清晨时分,阳光透过窗帘映照在房间内
诗句解释与译文: 1.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 - 此句描述的是隋堤(隋唐时期的堤坝)和其上的景象。隋堤在古代因大运河的修建而存在,这里提到“波急路尘轻”,可能是指运河上的船只行舟速度很快,扬起的水花和尘土相对轻盈飘散。 - 注释: 隋堤:指的是隋唐时期的堤坝,可能是为了防御洪水或作为交通枢纽。波急:水流急速。路尘轻:形容尘土被风吹拂得较轻。 2. 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 -
【注】①惜:遗憾。②残照:落日的余晖。③高高:指山巅。④哀弦:凄厉而悲凉的琴声,这里代指悲伤的音乐。⑤相望恨不相遇:意思是希望相见却不能如愿以偿。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词人因见春色将暮、景色凄凉而感伤;下片则通过梦中与伊人相逢,抒发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全词情景交融,意境清美。 上片“残照里,平芜绿树”两句,是词人眼前所见之景。夕阳西下,残辉洒在平原旷野上,绿树点缀其间,一派春色盎然,然而
【赏析】 此词为惜别之作。上片写昨夜宴会的欢乐,下片写别后的思念与怨恨。全词语言浅近,情意深长,是一首风格清丽、意境优美的小令。 “夜厌厌”三句。写昨夜宴会的情景:昨夜筵席上,欢歌笑语,烛光闪烁;舞鸾和凤,歌声嘹亮。但美酒使人醉意朦胧,花丛使人困倦不堪,都让人感到厌厌不乐。“倚朱弦”,形容人倚靠在琴弦上,似乎在弹奏。“未成归弄”,指还未把曲弹完就离去了。 “峡雨忽收寻断梦”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