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 “知止”指的是知道什么是满足,知道什么是限度。 - “有定”表示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或决定。 - “朱子”是指宋代的朱熹,他的解释是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和定理。 - 这里指出朱子的观点似乎与王阳明(即“先生”)的看法不一致。 2.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
【诗句】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译文】 先生对“大学”中的“格物致知”等学说,完全采用传统的本子作为正确的解释,因为这是前人所说的错误版本。我开始听到这些学说时感到惊讶,接着产生怀疑,然后尽力思考、推敲,最后向先生请教
徐爱问道:“‘在亲民’,朱子认为应该作‘新民’。后章的‘作新民’之文似乎也有依据。先生认为应该遵循旧本的‘作亲民’,是否有其依据?” 先生回答说:“‘作新民’中的‘新’,是指自我更新之民,与‘在新民’中的‘新’不同。这怎么足以作为依据呢?‘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而这并不是‘亲’字的意义。下面治国平天下的部分,都没有在‘新’字上进行深入阐述。如说‘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诗句 1. 大宗伯白岩乔先生将之南都,过阳明子而论学。 注释: 大宗伯(官名,古代负责礼仪的官职之一)姓白岩的乔先生将要前往南方的都城,路过阳明子进行学术讨论。 2. 阳明子曰:“学贵专。” 注释: 阳明子认为学习最重要的是专注和专一。 3. 先生曰:“然。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 注释: 先生回答说
《黄楼夜涛赋》是明代文学家王阳明的作品。下面将详细解读《黄楼夜涛赋》: 1. 原文概述:该赋作于弘治十七年,当时王阳明担任山东乡试的主考官。在游览徐州期间,他偶遇故交朱朝璋并得知黄楼即将被重建。因感念苏轼曾在此地修葺黄楼,遂提笔撰写此赋。 2. 赋中内容:《黄楼夜涛赋》描述了黄楼夜景的壮丽景象,从西山之麓传来的巨响到夹河两岸的波涛声,再到长风吹拂下树叶和山峰的摇曳
黄楼夜涛赋 苏轼(苏东坡)曰:“噫嘻!予固疑其为涛声也。夫风水之遭于濒洞之滨而为是也,兹非南郭子綦之所谓天籁者乎?而其谁倡之乎?其谁和之乎?其谁听之乎?当其滔天浴,湮谷崩山,横奔四溃,茫然东翻,以与吾城之争于尺寸问也。吾方计穷力屈,气索神惫,懔孤城之岌岌,觊须臾之未坏,山颓于目懵.霆击于耳聩,而岂复知所谓天籁者乎?及其水退城完,河流就道.脱鱼腹而出涂泥,乃与二三子徘徊兹楼之上而听之也
诗句: ```plaintext黄楼夜涛赋 子瞻与客宴于黄楼之上,已而客散日夕,暝色横楼,明月未出。乃隐几而坐,嗒焉以息。忽有大声起于穹窿,徐而察之,乃在西山之麓。倏焉改听,又似夹河之曲,或隐或隆,若断若逢,若揖让而乐进,歙掀舞以相雄。触孤愤于崖石,驾逸气于长风。尔乃乍阖复辟,既横且纵,拟拟讽讽,汹汹澈澉,若风雨骤至,林壑崩奔,振长平之屋瓦,舞泰山之乔松。咽悲吟于下浦,激高响于遥空。恍不知其所止
诗句: 1. 游秦望用壁间韵 2. 秦望独出万山雄,萦纡鸟道盘苍空。 3. 飞泉百道泻碧玉,翠壁千仞削古铜。 4. 久雨忽晴真可喜,山灵于我岂无以。 5. 初疑步入画图中,岂知身在青霄里。 6. 蓬岛茫茫几万重,此地犹传望祖龙。 7. 仙舟一去竟不返,断碑千古原无踪。 8. 北望稽山怀禹迹,却叹秦皇为惭色。 9. 落日凄风结晚愁,归云半掩春湖碧。 10. 便欲峰头拂石眠,吊古伤今益惘然。 11.
宝林寺 怪山何日海边来,一塔高悬拂斗台。 面面晴峰云外出,迢迢白水镜中开。 招提半废空狮象,亭馆全颓蔚草莱。 落日晚风无限恨,荒台石上几徘徊。 注释: 1. 宝林寺:寺庙名,位于海边。 2. 怪山:形容山奇特怪异,可能是自然形成的或者人工建造的。 3. 何日:什么时候。 4. 海边来:来自海边。 5. 一塔:一座塔。 6. 高悬:悬挂。 7. 拂斗台:指塔的位置在天空中与北斗星平行。 8.
玉山斗门 胼胝深感昔人劳,百尺洪梁压巨鳌。 潮应三江天堑逼,山分两岸海门高。 溅空飞雪和天白,激石冲雷动地号。 圣代不忧陵谷变,坤维千古护江皋。 注释: 1. 胼胝深感昔人劳:指勤劳的古人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2. 百尺洪梁压巨鳌:形容桥梁高大雄伟,如同巨人般巍峨。 3. 潮应三江天堑逼:指大海潮汐应声回应了长江等三条江河的阻隔感。 4. 山分两岸海门高:形容山峰如屏障般分隔着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