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诗句】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所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
诗句翻译与赏析 教条示龙场诸生 【改过】 错误是大贤也难以避免的;然而不妨碍最终成为大贤的是因为他们能够改正错误。所以不应该因为没有犯过错误而珍贵,而应该珍视能够改正错误的美德。诸生自己想想,平时有没有在廉耻、忠信上做得不足的地方?有没有对孝友之道有所忽略,陷入了狡诈、偷刻的习惯?诸生很可能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如果不幸犯了错,那也是由于不知道和误蹈所致,缺乏老师和朋友的教导和引导
这首诗是一首有趣的谜语诗,它通过对月亮和山的观察来隐喻人的眼界。 诗句: 1. 蔽月山房 2. 山近月远觉月小 3. 便道此山大于月 4. 若有人眼大如天 5. 当见山高月更阔 6. 山近月远觉月小 7. 便道此山大于月 8. 若有人眼大如天 9. 当见山高月更阔 注释: - 蔽月山房:指遮挡了月亮的山。 - 山近月远觉月小:因为距离远,感觉月亮看起来小了。 - 便道此山大于月
【注释】: - 呜呼:叹词,表示感叹。 - 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著作。 - 世:社会。 - 尚功利、崇邪说:追求名利,崇尚邪恶之说。 - 习训诂、传记诵:学习注疏和背诵经典。 - 没溺于浅闻小见:被表面的知识和片面的见解所迷惑。 - 涂天下之耳目:影响人们的视听。 - 侈淫辞、竞诡辩:追求华丽华丽的语言,喜欢争论和诡辩。 - 饰奸心盗行
象祠记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
信乎!像已经化于舜了。孟子说:“天子让官吏治理他的国家,象不能有所作为。”这是说舜爱象之深,虑象之周详,所以扶持辅导之周全。不是如此,周公之圣,而管叔、蔡叔不免于难。从这里可以看出象已经化于舜,所以能任贤使能,安然居于其位,恩泽施及百姓,既死而人们怀念他。诸侯的卿大夫受命于天子,大概是仿效舜之封象吧!我于是:相信人性本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那么唐人的毁谤他,据象的开始;如今诸苗人奉事他
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 这首诗的大意是:经,常道也。它存在于天上,被称为命;它赋予给人,称为性。它主宰在身体上,叫做心。心、性、命,是一个概念。通晓人物,到达四海,塞满天地,贯穿古今,没有一个地方不包含它,没有一个地方不统一,没有一个地方会变更
《尊经阁记》是王守仁的一篇散文,其着眼点不是“阁”而是“尊经”,所以文章的重点并未放在其阁之规模、样式及内部结构上,而是阐述儒家经典的作用和意义,抨击不能正确对待儒家经典的现象,从理论上说明了“尊经”的重要性。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关键词解释: - 常道:指宇宙间不变的规律。在这里指儒家经典中的教义与道理。 - 性:人的本质或本性。 - 命:命运或生来注定的性质。 2. 诗句翻译
守俭弟归曰仁歌楚声为别予亦和之译文:守俭的弟弟回来,说楚地的歌谣为我送行。我也要唱楚歌来表达我的离别之情。 注释:守俭:人名 弟归:弟弟回来 曰仁:说 歌楚声:唱楚歌 为别:表示离别 予:我 亦和之:我也跟着他唱 庭有竹兮青青,上乔木兮鸟嘤嘤。妹之来兮,弟与偕行。 译文:庭院里有竹子,它们长得青青翠翠;上面的树木高耸入云,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着。妹妹来了,弟弟也跟我一起走了。 注释:庭:庭院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致酒行》。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诗句释义 1. 啾啾吟: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饮酒中,发出的声音如同鸟鸣般清脆悦耳。"啾啾"形容声音细小而连续,常用来描述鸟类的鸣叫声,此处用以形容饮酒时发出的轻柔声响。 2. 知者不惑仁不忧:这是一句哲言,意为明智的人不会因为世俗的诱惑而迷惑,也不会因为道德的约束而忧愁。"知者"指智者,"惑"意为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