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
象祠记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
注释:
- 灵、博之山:指地名或山名。
- 象祠:供奉大象的祭祠。
- 诸苗夷之居者:在山中居住的各族群的人。
- 宣慰安君:某位宣慰安的君主,负责管理某地的安抚工作。
- 新其祠屋:重新修缮并装饰祠堂。
- 肇:开始。
- 干:通“竿”,竹制的扫帚。
- 有鼻之祀:即“有鼻氏之祀”,指唐代人对大象的祭祀活动。
- 象之道:比喻大象的行为准则。
- 不孝:不尽孝顺父母的责任。
- 有鼻:指有鼻子的动物,此处代指有鼻子的人。
- 骜桀:傲慢凶狠。
- 克谐以孝:能够和睦亲孝。
- 烝烝乂:和顺有序。
- 不格奸:没有触犯邪恶之事。
- 瞽瞍:古代神话人物,相传他的儿子曾参因为不尊敬父亲被鞭打。
- 允若:同意的样子。
- 克谐:能够和谐相待。
- 不底:没有达到某种程度或标准。
- 底:到达,实现。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关于象祠的记文,作者通过描述一个位于灵、博山的大象祠堂及其背后的故事,表达了对舜帝德性的赞美和对人性向善的期待。诗中通过对象祠的历史和现状的描述,以及对象与舜关系的探讨,展示了舜帝的伟大与圣洁。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比象和舜的关系,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整体上,这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是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