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
用之则行舍即休,此身浩荡浮虚舟。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
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
西家儿童不识虎,报竿驱虎如驱牛。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
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致酒行》。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诗句释义
啾啾吟: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饮酒中,发出的声音如同鸟鸣般清脆悦耳。”啾啾”形容声音细小而连续,常用来描述鸟类的鸣叫声,此处用以形容饮酒时发出的轻柔声响。
知者不惑仁不忧:这是一句哲言,意为明智的人不会因为世俗的诱惑而迷惑,也不会因为道德的约束而忧愁。”知者”指智者,”惑”意为迷惑,”仁”在这里指仁爱或仁慈,”忧”则表示忧虑。整句表达了智慧和仁慈使人不受外界影响,内心宁静。
君胡戚戚眉双愁: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某人或某种情况的担忧和不满。”君”指的是某人,”胡”是疑问词,”戚戚”形容忧愁的样子,”眉双愁”则形象地描述了眉头紧锁、愁容满面的情景。整句反映了诗人对于某种情况的忧虑和不满。
信步行来皆坦道:这句诗意味着只要心怀信念,就能顺利前行,道路平坦无阻。”信步行来”形容行走自如,”皆坦道”则表示前方的道路宽阔平坦。这表达了诗人对于坚定信念和乐观态度的赞美。
凭天判下非人谋:这句诗意味着命运的安排并非人为所能左右的。”凭天”表示依赖天命,”判下”指决定或安排,”非人谋”则表示不是人为的计划所能决定的。这表达了诗人对于命运不可抗拒的感慨和接受的态度。
用之则行舍即休:这句诗意味着如果能够正确运用知识或技能,就会得到应有的回报;如果不能,则应当适时退出,不再追求。”用之”指运用或应用,”则行”表示能够行动,”舍即休”则表示停止或休息。这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正确运用和适时休息的思考。
此身浩荡浮虚舟:这句诗意味着诗人自己就像一片自由漂浮的小船,不受拘束,自由自在。”此身”指自己的身体或自身,”浩荡”形容广阔无边,”浮虚舟”则形象地描述了像漂浮在水面上的小舟一样自由自在的状态。这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自由和个人主义精神的崇尚。
丈夫落落掀天地:这句诗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性格和气概,以及他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的勇气。”丈夫”指男子汉大丈夫,”落落”形容豁达开朗的样子,”掀天地”则形容气势磅礴,能够撼动天地。这表达了诗人对于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的追求。
岂顾束缚如穷囚:这句诗表明诗人不畏惧任何束缚和压力,他相信自己的能力与价值,不会被困难所困。”岂”是疑问词,”顾”表示考虑,”束缚”指限制或约束,”穷囚”则形容被囚禁的囚犯。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我价值的坚守和对于困境的无畏。
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这句诗用比喻说明即使拥有财富,也不应该用来做一些无用的事情,比如浪费精力去打鸟或挖土。”千金之珠”指珍贵的宝物,”弹鸟雀”则形象地描述了用它来弹射鸟儿的行为,”掘土何烦用镯镂”则表示挖掘土地并不需要用珠宝装饰的工具来装饰。这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财富的批判和对于勤劳节俭的推崇。
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这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君不见”表示作者要指出的现象,”东家老翁”指的是某户人家的老翁,”防虎患”则表示防范可能的威胁或危险。”夜入室衔其头”形象地描述了一只凶猛的老虎夜晚闯入屋内将主人的头颅咬掉的情节。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评。
西家儿童不识虎,报竿驱虎如驱牛:这句诗描绘了一个无知的孩子面对猛兽时的无力和无知。”西家儿童”指的是另一户人家的孩子们,”不识虎”则表示他们不知道老虎的存在或能力。”报竿驱虎如驱牛”则形容孩子用竹竿驱赶老虎,就像驱赶一头牛一样简单容易。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无知和愚昧现象的讽刺。
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这句诗通过两个故事来说明过度的恐惧和焦虑会让人做出非理性的选择。”痴人惩噎遂废食”描述了一个人因为担心食物卡在喉咙里导致窒息(俗称”吞噎”)而完全不吃食物的情况,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但反映了某些人因恐惧而过度反应的心理特点。”愚者畏溺先自投”则描述了另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愚笨的人害怕溺水而选择跳入水中自尽。这两种情况都是因为过度的恐惧或焦虑导致的非理性行为。
译文
啾啾吟
知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
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
用之则行舍即休,此身浩荡浮虚舟。
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
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
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
西家儿童不识虎,报竿驱虎如驱牛。
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
赏析:
这首诗以“啾啾吟”为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吟咏之声,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接下来,诗人借用“知者不惑仁不忧”等哲理之言,强调了智慧与仁爱的重要性,表达了对那些过于焦虑和困扰的人的不满情绪。同时,诗人又以“君胡戚戚眉双愁”等诗句,揭示了对某种情境或人物的忧虑和不满。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性、社会和自然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