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瞻与客宴于黄楼之上,已而客散日夕,暝色横楼,明月未出。乃隐几而坐,嗒焉以息。忽有大声起于穹窿,徐而察之,乃在西山之麓。倏焉改听,又似夹河之曲,或隐或隆,若断若逢,若揖让而乐进,歙掀舞以相雄。触孤愤于崖石,驾逸气于长风。尔乃乍阖复辟,既横且纵,拟拟’讽讽,汹汹澈澉,若风雨骤至,林壑崩奔,振长平之屋瓦,舞泰山之乔松。咽悲吟于下浦,激高响于遥空。恍不知其所止,而忽已过于吕梁之东矣。
子瞻日:“噫嘻异哉!是何声之壮且悲也?其乌江之兵,散而东下,感帐中之悲歌,慷慨激烈,吞声饮泣,怒战未已,愤气决臆。倒戈曳戟,纷纷籍籍,狂奔疾走,呼号相及,而复会于彭城之侧者乎?其赤帝之子,威加海内,思归故乡,千乘万骑,雾奔云从,车辙轰霆,旌旗蔽空,击万夫之鼓,撞千石之钟,唱《大风》之歌,按节翱翔而将返于沛宫者乎?”于是慨然长噫,欠伸起立,使童子启户冯栏而望之。则烟光已散,河影垂虹,帆樯泊于洲渚,夜气起于郊垌,而明月固已出于芒砀之峰矣。
诗句:
子瞻与客宴于黄楼之上,已而客散日夕,暝色横楼,明月未出。乃隐几而坐,嗒焉以息。忽有大声起于穹窿,徐而察之,乃在西山之麓。倏焉改听,又似夹河之曲,或隐或隆,若断若逢,若揖让而乐进,歙掀舞以相雄。触孤愤于崖石,驾逸气于长风。尔乃乍阖复辟,既横且纵,拟拟讽讽,汹汹澈澉,若风雨骤至,林壑崩奔,振长平之屋瓦,舞泰山之乔松。咽悲吟于下浦,激高响于遥空。恍不知其所止,而忽已过于吕梁之东矣。
译文:
黄楼上的夜晚,子瞻和客人共饮。随着客人逐渐离去,黄昏时分,天色渐暗,月亮还未升起。于是,他悄然坐下休息。突然之间,巨大的响声在穹顶中响起,他仔细一听,声音是从西山山下传来。他迅速转换耳朵的倾听方向,似乎听到了夹河之曲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如同相互鞠躬行礼,时而欢快时而雄壮。这声音激起了他心中的孤独和愤慨,仿佛撞击在山石上发出的声音。他乘着一股豪迈的风气,在这狂风中肆意地飞扬。然后,突然间声音再次消失,然后又重新出现,既有横冲直撞的力量,又不失纵横捭阖的智慧。声音如婉约的歌谣,如慷慨激昂的诗歌,如雷鸣般的轰鸣,如狂风暴雨般冲击着山谷。他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宏伟的场景之中,心中充满了激动和感慨。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明月从芒砀山巅升起的景象。
”`plaintext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黄楼之夜宴请宾客时所作,通过描述声音的变化和感受,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并抒发了他对自然和历史的感慨。首先,诗中的“黄楼夜涛”形象生动,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黄楼夜景图,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接着,诗人通过描述声音的变化,展示了自然界的奇妙和变化,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然后,通过对声音的描绘,诗人进一步表达了他对历史和历史的思考,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怀念。最后,诗人通过描绘月亮升起来的景象,结束了整个诗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