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诗句 ``` 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 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爱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说,似亦见得大略。但朱子之训,其于《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孟子》之‘尽心知性’,皆有所证据,以是未能释然。” 先生曰:“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
这首诗是王阳明的《传习录》中的一部分,其中徐爱对“道心常为一身之主”和“人心每听命”这句话提出了疑问。王阳明对此进行了回应和解释。 第一句:“爱问:‘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以先生‘精一’之训推之,此语似有弊。” 这是徐爱对“道心常为一身之主”和“人心每听命”这两个观点的提问。他引用了王阳明的老师程颢(即二程之一)的话:“人欲”和“天理”不并立,那么在这两种对立的力量中
这首诗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良知,人天生就有这种能力去认识、理解世界。他的这种观点与儒家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有所不同,他更强调的是人的自然本性和内在能力。 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又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 "又曰":这是王阳明再次强调的观点。 - "知是心之本体"
我们来解读这首诗的关键词。 1. "格物":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论语》中有“格物致知”的说法,意思是通过探索事物的外在形式来达到对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 2. "孟子":这里提到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很多关于道德修养和人性的观点。 3. "大人格君心":这句话出自《孟子》,意指君主应该具备仁爱、正义等高尚品德,以此来治理国家
诗句 爱问:“先生以‘博文’为‘约礼’功夫,深思之,未能得,略请开示。” 译文 徐爱问道:您认为“广泛学习”是“约束礼节”的功夫,经过深入思考后,我还没有完全理解,希望您能稍作解释。 注释 - 博学: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 - 约礼:在行为上严格遵循礼节。 - 功夫:指达到某种境界或能力的方法或过程。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即“知行合一”。他认为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和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将关键语句提取出来,并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是说:先生答:“对。人的主宰就是心,心所发出的就是意念,意念的本性就是知识,意念存在的地方就是事物。如果意念存在于事亲之中,那么事亲就是一物;如果意念存在于事君之中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王阳明,字伯安,号阳明。这首诗是他在徐爱门人录中关于如何通过修养来达到“心即理”的教诲。 译文: 先生说:“为什么不能讲求呢?只是需要有一个头脑。就是在这里心的存天理上讲求。就像寻求冬天的温暖,也是要尽此心之孝,唯恐有一点儿人欲混杂;寻求夏天的清凉,也是要尽此心之孝,唯恐有一点儿人欲混杂。只要能够讲求到这个心。这个心如果没有人欲,纯是天理,就是个诚于孝亲的心
诗句: 1.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2.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 3. 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 4. 先生曰:“若只是温清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
译文 徐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王阳明先生回答道:“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徐爱说:“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
诗句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译文 徐爱说:“古人说知识与行动是两个概念,这只是为了让人们能明白二者的区别。通过实践,我们进行知识的学习;通过知识,我们指导行动实践。当人们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这一理论时,他们就能明白,知识和行动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注释 - “知行做两个”:这是古人的一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