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诗句: 1. "因叹曰:“此非达天德者未易与言此也!”" —— 感叹说:“这并非理解天德的人难以与他谈论此事。” 2. "又曰:“孔子云:‘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 —— 又说:“孔子说:‘我还能见到史书中的缺漏。’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我于《武成》中选取了两三篇罢了。’” 3. "孔子删《书》,于唐、虞
诗句: 1. 爱因旧说汩没,始闻先生之教,实是骇愕不定,无入头处。 2. 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然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舍是皆傍蹊小径,断港绝河矣。 3. 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工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穷理”是“尽性”的工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工夫,“博文”是“约礼”的工夫,“惟精”是“惟一”的工夫,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合。 4. 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 译文
这首诗是王阳明的弟子陆澄向先生询问关于“主一”的问题,而王阳明则用他自己的理解和例子来解答这个问题。 王阳明说:“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专注于好色或好货,那么他的心就会完全被这些欲望所占据,而不能专注于其他事情。这种状态就被称为“逐物”,而不是真正的“主一”。因为“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也就是专心致志于一个正确的道理或原则。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个人修养和道德理念的讨论。通过先生的回答,我们可以了解到立志的重要性和如何实践这一理念。 翻译: "问立志。" 提问者询问如何立志。 译文: "请问如何立志?" 关键词注释: 1. 立志:指确立自己的志向或追求。 2. 天理:这里指符合自然法则和宇宙秩序的道德规范和原则。 3. 结圣胎:道家术语,意指修炼到极高层次的状态,类似于“圣胎”
这首诗的译文是: 孔子说:“学习要专心,不能像三王那样顺应时代治理国家,而一定要实行上古的风俗,这是佛、老的学说。顺应时代治理国家,不能像三王那样以道德为本,而用功利之心去实行,这就是伯者以下的事业。后世的儒者,许多人讲来讲去,只是讲的伯术。” 注释: 1. 传习录:指《论语》中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2. 卷上:指《论语》的一卷。 3. 门人徐爱录:指徐爱的《论语》注解。 4. 十一
【注释】 传习录 · 卷上 · 徐爱录 · 十二 又曰:“唐、虞以上之治,后世不可复也,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也,削之可也。唯三代之治可行。然 然而世之论三代者,不明其本而徒事其末,则亦不可复矣。” 【赏析】 这是一篇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它阐述了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治道的传承和变革。文章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唐、虞以上之治,后世不可复也,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治
诗句: ```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唯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 释义:徐爱因为不理解老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教导,反复和宗贤、唯贤讨论却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于是向老师求助。 译文:徐爱因为未能理解老师的“知行合一”的教导,反复和宗贤、唯贤探讨但仍然不能解决,所以向老师请教。 关键词注释:知行合一:指知识与行为是统一的,没有知识和行动的分别
徐爱在《传习录》中,记录了门人徐爱的一段对话。徐爱提出了一个问题:前人的儒者对《六经》(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的看法,他们认为《春秋》是一部史书,但认为与《五经》(《易》《书》《诗》《礼》《乐》)的记载方式有些不同。 对此,王阳明先生(即阳明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回答道:“以史的形式记载事情,这被称为史书;从道的角度来解释这些历史事件,这被称为经典。所以,事情本身就是道
诗句: ```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贤之别。至于夭寿不二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
诗句翻译: 爱曰:“著述亦有不可缺者,如《春秋》一经,若无《左传》,恐亦难晓。” 译文:徐爱说:“著述中也有不可或缺的部分,比如《春秋》一书,如果没有《左传》的辅助,恐怕难以理解。” 译文注释: - “著述亦有不可缺者”:指书籍、文章等著述中也存在着必不可少的元素。 - “如《春秋》一经”:即指《春秋》这部经典文献。 - “若无《左传》”:即没有《左传》的帮助或解释。 - “恐亦难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