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诗句】: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 【译文】:先生回答:“‘惟精’是追求‘惟一’的理念,‘惟精’是追求‘惟一’的功夫;不是在追求‘惟一’之外又追求‘惟精’。‘精’字从‘米’,就用米来做比喻:要想得到这种米纯净洁白,就是追求‘惟一’的意思;然而没有经过舂簸筛拣的‘惟精’的劳作,就无法使这种米纯净洁白。舂簸筛拣是追求‘惟精’的功夫,但也只是要求这种米纯净洁白而已。广泛地学习、认真地询问
诗句 问:“后世著述之多,恐亦有乱正学。” 译文 提问:后世的著作数量如此之多,恐怕也有的会混乱正统学问。 注释 - 问:“后世著述之多,恐亦有乱正学。”:提问者对后世大量书籍的产生表示担忧,担心这些书籍可能会影响到正统学问的正确性。 - “心”:此处指人心。 - “天理”:自然之理或天之道。 - “浑然”:完整、全面。 - “圣贤笔之书”:指圣贤所著的书籍。 - “真传神”
诗句释义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八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 译文: 道理和知识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它们是无限的。我与你谈论的时候,不可以认为已经获得了一点点就停止不前了。再谈十年、二十年、五十年,都不会有尽头。 注释: -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道理和知识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的,它们像海洋一样无边无际。
【注释】 1. 传习录:即《王阳明心学集要》中的部分内容,记载了王阳明及其门徒之间的对话和讨论。 2. 卷上:指的是该书的某个特定篇章。 3. 门人陆澄:指王阳明的学生之一陆澄,他在这里记录了老师的教诲。 4. 九:“问”的序数词表示提问的顺序是第九个问题。 5. 静时亦觉意思好:在安静的时候也觉得心情愉悦。 6. 意思好:意思是感觉好、愉悦。 7. 才遇事便不同:刚遇到事情就感觉到不一样。 8
我们需要理解这首诗的结构和含义。 这首诗是王阳明(王守仁)的《传习录》,其中第十二卷的门人陆澄录。王阳明是明朝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这句话表达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王阳明认为,知识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又能反过来检验和发展知识。 “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这句话强调了圣人之道只有一种修行方法
诗句 问上达工夫。 译文 询问关于达到最高境界的方法。 注释 - 问上达工夫: 询问关于达到最高境界的方法。 赏析 这是王阳明在《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十》中的一句名言,强调了学问的过程和目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王阳明主张学问应当从基础做起,即“下学”,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逐步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智慧水平。而当一个人的基础已经打好,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之后
诗句:又曰:“《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诫。善可为训者,时存其迹以示法;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 译文:先生说:“《五经》只不过是史书。史书是用来明善恶的,用来展示教训。好的可以作为榜样,要保存它的事迹来给后人看以便学习;恶的可以用它来告诫人,要保留它作为戒律但不要保存那些坏事本身以免助长邪恶。” 注释:《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的总称,包括《诗经》、《尚书》、《礼记》
【注释】 传习录:是明代王守仁(字阳明)的弟子们记录他讲学和书信往来的语录。陆澄录:即《陆澄录》,陆澄是王阳明的弟子之一,此篇是陆澄记录的。三:这里指卷上。 【译文】 白天在人世间做事觉得纷扰烦闷,那就静坐;如果懒于看书,那就暂且看几页书,这也是根据病情来对症下药。 【赏析】 这是王阳明的一则教学案例。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的学说,认为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否则就成为无的放矢。陆澄的这段记述
译文: 我整天在工作学习中,觉得心烦意乱就静坐;觉得疲倦了不想看书,就随便看看,这都是因为我病了而吃药。 注释: 1. 传习录:王阳明的弟子们记录其言行的著作。 2. 卷上:指《传习录》的一部分,即第一卷。 3. 门人陆澄:陆澄是王阳明的弟子之一。 4. 三:这里指的是王阳明的三个学生,他们的名字分别是陆澄、吴文定和欧阳德。 5. 日间功夫觉纷扰:指的是在白天工作时,由于种种琐事和烦恼
【注释】: 处:交往、相处。 务:务必。 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指交朋友一定要谦和,否则会损害朋友的利益,相反则会受益。 译文: 与朋友相处,务必谦下才能获益,过于自大则有害。 赏析: 这首诗强调了与人为善的交际原则。在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通过礼俗来维系,因此,谦和有礼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准则。诗中所说的“朋友”,不仅指同辈之交,也包括师长、长者等不同关系的人。诗人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