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译文 问:“当心静无杂念时,是否属于‘未发之中’?” 先生回答:“现代人存心,只是定于气。在安静时,也只是气静,不可以认为已经做到了‘未发之中’。” 问:“未即是中,不是也在寻找中功夫?” 先生说:“只要去人欲、存天理,就是功夫。无论静时还是动时都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与否。如果依靠宁静,不惟渐渐有富静厌动的弊端,其中许多病痛潜伏在其中,最终不能彻底除去,遇到事情仍然滋长。以循理为生
诗句 问:“知识不长进,如何?” 译文 询问者问,如果知识的获取没有进展怎么办? 关键词注释 - 知识:这里指的是学问、理解或学识。 - 不长进:指进展缓慢、提升不明显。 - 如何:疑问词,表示对前述情况的探询。 - 为学:学习和研究的行为或活动。 - 本原:事物的根本或起点。 - 渐:逐步、逐渐。 - 盈科而进:比喻逐步积累和提升,就像在水沟里填满后继续前进。 - 仙家说婴儿
【注释】 传习录:即《王阳明全集》。 门人陆澄:是王守仁的学生,字公明。 省察:指反省、思考、检查。 事:指具体事物。 存养:指修养。 无时:指任何时候都能保持的操守。 【译文】 在处理事务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在没有事务的时候,要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赏析】 此句出自《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二十二》,是王阳明先生对于如何修身养性、处事待人的一种哲学思考。他认为
诗句 问:“看书不能明,如何?” 译文 询问道:“我看书无法理解透彻,该怎么办呢?” 注释 - “看书不能明”:指读书后无法深入理解其内容。 - “如何”:询问方法或解决之道。 赏析 此句反映了陆澄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他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在阅读书籍时感到困惑和不解的情绪。这种学习上的挑战是常见的,许多人在学习中都会面临类似的难题。 翻译与对照 在原文中
这首诗是王阳明的《传习录》中的一段,原文如下: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 译文:有人问:“人们都有同样的心,心就是道理,为什么会有做好事和坏事之分呢?” 注释:1. 或曰:有人提出疑问。2. 人皆有是心: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心,即人的本性之心。3. 心即理:心就是天地万物的道理。4. 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为什么会出现做好事和做坏事的情况?5. 先生曰
诗句: - 爱问文中子、韩退之。 - 先生曰:“退之,文人之雄耳;文中子,贤儒也。后人徒以文词之故,推尊退之,其实退之去文中子远甚。” - 爱问:“何以有拟经之失?” - 先生曰:“拟经恐未可尽非。且说后世儒者著述之意与拟经如何?” - 爱曰:“世儒著述,近名之意不无,然期以明道;拟经纯若为名。” - 先生曰:“著述以明道,亦何所效法?” - 曰:“孔子删述《六经》以明道也。” - 先生曰
译文 问:“圣人应对变化无穷,难道也是预先有所准备吗?” 先生回答说:“如何能够准备得很多呢?圣人的内心就像明亮的镜子,只有一个明亮,然后它随着外界的感应而反应,没有物体不能照到,也没有过去的形态还在,未来的形状还没出现。如果后世人所说的,却是这样,因此与圣人之学有很大的背离。周公制礼作乐,以教化天下,都是圣人所能做到的。尧、舜为何不全部做到,等到周公时才做呢?孔子删述《六经》,以启示万代
【诗句】 “虚灵不墟,众理而万事出。” 【译文】 虚空中没有形体,万物的道理由此而生;万物的原理都包含在心中。 【注释】 - “虚灵”:这里指虚空、无形。 - “不墟”:没有消失或变化。 - “众理”:众多的规律和道理。 - “万事出”:万事的道理由此而生。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哲学思想,即一切事物都是从虚空中产生的,没有固定的形式和规则。这是一种对世界本质的深刻理解
诗句释义: 1. 漆雕开说:“我还没有能够信任自己。”孔子认为他的话是对的。 2. 子路让子羔担任费邑的长官。孔子说:“这是害了夫人的孩子啊!” 3. 曾点表示自己的志向,孔子予以认可。 4. 圣人的意思可以由此看出。 译文: 漆雕开说:“我没有完全相信我自己。”孔子赞同他的观点。 子路让子羔担任费邑的长官。孔子说:“这真是伤害了夫人的孩子啊!” 曾点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孔子也予以肯定。
诗句释义 1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孟源有过分追求名声的毛病,老师多次批评他。 2. "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功夫请正。源从旁曰:"此方是寻着源旧时家当。":一天结束时,一位朋友主动承认自己的努力需要被纠正。孟源在旁边说:“这正是找到我原来的地方。” 3. "先生曰:"尔病又发!"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