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仁
【注释】 1. 浮海去南越:指泛舟海上,从南方到达广州。 2. 望古建德国:远眺古代的建德国,即晋代名士陶渊明曾隐居于此。 3. 渺怀结衣冠:心中充满对故国遗民的思念,怀念他们的衣着、冠带。 4. 怆虑动颜色:因忧国思乡而心绪烦乱,以至于容颜憔悴。 5. 谁知此中人:谁能了解这些在异乡的人呢? 6. 出入惟作息:他们每天的生活只有劳作和休息。 7. 渊明有心人:陶渊明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一棵孤立无依的树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坚守本心、追求高洁品质的人生态度。下面是逐句释义: 1. 修修孤生木,丛丛蔽荆棘。 - “修修”形容树木挺拔的样子,“孤生木”指的是一株独自生长的树。"丛丛"形容荆棘密布,“蔽”表示遮挡住的意思。这两句话描述了树的生长环境,荆棘遮蔽了它,但它依然顽强地生长着。 2. 何意来良工,空山遂物色。 -
这首诗的译文是: 骑着骏马飞快地奔驰,听到悲伤的泉水在耳边哭泣。 独自登上高楼,发出凄清的琴音。 风从吴越流到幽燕,尘世的界限被划分出来。 远望容易迷失方向,怀念亲人更加依恋不舍。 白云终究不能遮住天空,坐在这里欣赏着美景心情也随之改变。 深情已经无法等待,朗声吟咏归来之篇
翻译: 十三夜里,初更时分风急雨骤,孤寂的馆舍里生起寒意。梦醒时突然看到明月,它仍在疏朗的窗户中。推开窗面向着轩豁,走遍檐边步子蹒跚。林色昏暗却更加洁净,惊飞的鸟儿还未找到栖息安放的地方。晴雨之间忽然有了一个异域,顿觉是新霁的景象。这才知晓造化神奇变幻莫测,忽然就无迹可寻了。明亮的月光与皎洁的天色一样,中夜时不禁发出长长的叹息。 注释: - 十三夜:诗题
【注释】 杂咏 其十六:这是第16首。杂咏,是古代文人在闲暇时所吟咏的诗歌,形式多样,有五言、七言、排律等。 古交戒情尽:指古代的交游中,朋友间的情义到了极点就不再交往了。 今交思情离:现在的朋友间,虽然相互思念,但彼此之间已经失去了情义。 苦自留其馀:指自己感到痛苦地留着这些感情。 不知将赠谁:不知道将这份感情赠给谁。 宝剑既心许:指自己已经把剑作为心许之物。 慨然脱相遗
【注释】杂咏:即《杂咏四首》。劲草:坚强的草。烈烈:威猛的样子。凌寒霜:不怕冷。众芳:各种花草。媚春阳:讨好春天的阳光。奇质:奇丽的外表。可见:可以看见。一心:专心致志。物忘:忘记了一切。硗硗者:贫瘠的土地,这里比喻那些不能与草木争春的植物。摧伤:受到打击。 【赏析】诗人在《杂咏四首》组诗中,以“劲草”为题,赞美了那些在逆境中不屈服,在困难中不灰心,顽强地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草类。
【译文】 贫苦的妇女在深夜辛勤纺织,关上房门远离邻里。 只有一盏微弱的灯光,映照着女子空寂的劳作。 她织布时,面对空空的墙皮,心中满是悲愁。 她的容颜无法掩饰,贫穷的生活使她痛苦。 富贵与贫困的区别就像锦缎和丝絮,都出自同一根蚕茧。 尽管生活境遇不同,但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命运岂能论高低? 只愿自己努力劳作,不要因织机而蒙尘。 【注释】 (1)杂咏:即“咏怀”,指诗歌中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其十七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嘉祐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原文如下: 登千佛岩遇雨 木落千山秋,天空一江碧。 贾勇登巉岩,决眦瞰危壁。 猎猎虎啸林,阴阴龙起泽。 肤寸足下云,倏已际天白。 急雨翻盆来,疾雷起肘腋。 同游三两人,相望失咫尺。 飘然冷风过,烟霾渐消迹。 雨脚移而东,长虹逗林隙。 山翠湿淋漓,苔空见白石。 快哉今日观,横写百忧积。 山川美登眺,嗟余在行役。 陟高暧亲庐,犯险乖子职。 归当置浊醪
胡地与粤地的哀乐不同,春天的鸟也发出不同的鸣声。 清晨打开窗户,阳光透过窗棂投下一片晴光,鸟儿在窗外自由飞翔,传递着屋檐的阴影。 我听到了不同地方的声音,看到了不同的乡土风情,共同度过春天的时光。 万物欣欣然有寄托,而我却感到无所适从
【注释】 寒夜曲:指《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 客:诗人自称。吟:作诗。苦:辛苦。 云阴阴:乌云密布的样子。 淅淅:小雨声。 澌:(sī)水因冻结而缓慢地流动,这里指风声。 刮作丝:形容风力大、劲。 欲灭不灭:形容灯光闪烁不定。 饥鼯(wú):一种猛禽。 鼓:古时用以报更的木鱼,这里借指更夫。破柝:打铁铺里用锤子敲打着叫“破”,这里借指更夫敲梆子报更。死: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