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文房
遥,字殷遥,丹阳人。天宝年间,他曾在忠王府任仓曹参军。他与王维交好,共同向往禅寂之道,志趣超凡脱俗,常怀高远之想。然而家境贫寒,死后未能安葬,仅有一女才十岁,终日哀号于亲前,被爱怜者赠予财物,但骨骸仍埋于石楼山中。 遥擅长诗歌创作,词彩独特,多警句,杜甫曾赞誉他的诗作。如今,他的诗作仍然传于世
贺知章(659年—744年),字季真,会稽人。他的文学成就与个性魅力使他在初盛唐时期备受瞩目。下面将介绍他的主要事迹: 1. 早年成名: - 贺知章自幼以文才闻名,性格旷达,善谈笑。他在青年时期就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 2. 科举及第: - 证圣初年,贺知章凭借出众的文才被擢升为进士,并在超拔群类的科考中名列前茅。这标志着他在当时的文坛上取得了重要的地位。 3. 友情深厚: -
```plaintext佶,字幼正。天宝六年杨护榜进士。累迁秘书监。刘晏治财,奏为汴东两税使。及晏罢,以佶为诸道盐铁等使。未几,迁刑部侍郎、太常少卿,拜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居官谨确,所在有声。佶天才赡逸,气宇清深,神和大雅,诗家老斫轮也。与刘长卿、窦叔向诸公皆莫逆之爱。晚岁沾风痹之疾,辞宠乐高,不及荣利。卒封丹阳郡公。有诗集行于世。 译文: 包佶,字幼正,是天宝六年进士。他历任秘书监的职位
在唐才子传中,沈千运被称为“沈四山人”,其诗作风格以高古为特点,气格高古。下面是沈千运的《还山吟》及其赏析: 1. 诗歌原文: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 送君还山识君心,人生老大须恣意。 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间偃仰无不至。 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眠时忆同醒时意,梦魂可以相周旋。 2. 诗意解析: - 高古气格
何,字幼嗣,润州延陵人,包融之子也。 【注释】:何,何姓,名幼嗣(yuèsì);字,是古代男子取名字时的别称,用来表示其身份和地位;润州延陵人,指的是他的籍贯;包融,何的家族背景;儿子; 与弟佶,俱以诗鸣,时称"二包"。 【注释】:与弟佶(jī):弟弟;俱:都; 以诗鸣,指的是以作诗著名;时称"二包":在那个时代,人们称赞他们是两个诗人; 杨誉榜及第:指杨誉所主持的科举考试中,两人均考中进士;
唐才子传 · 岑参 岑参,南阳人,文本之孙。天宝三年间赵岳榜第二名及第。历任左补阙、起居郎,出为嘉州刺史。杜鸿渐推荐他在安西幕府任职,拜职方郎中,兼侍御史,辞谢后离开。他的别墅在杜陵山中。后来死于四川。 岑参多年参与军事行动,骑马穿行于鞍马与烽烟之间十余载,极尽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寨堡无不经过。他博览史籍,尤其擅长写作,属词清雅,用心良苦。他的诗调特别高,唐朝以来罕见此作。他放情山水,因此常怀逸念
之涣,是蓟门的人。他年轻时就有侠气,交游的都是五陵少年,他们击剑悲歌,纵情饮酒。后来他改变了自己的志向,专心于文墨之事,十年间声名日隆。他以科举入仕为耻,于是四处拜访名流。他的诗情致雅畅,有齐、梁的风范。每每有诗作产生时,乐工就会把它谱上音律。 王昌龄、高适和畅当三人与他非常投机,常常在一起忘形欢乐。曾经一起到旗亭去,那里有许多梨园名部相继而至。王昌龄等说:“我们三人以擅长诗歌闻名,尚未分出高低
我们逐句翻译这首诗: 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观李、杜二公,崎岖版荡之际,语语王霸,褒贬得失,忠孝之心,惊动千古,骚雅之妙,双振当时,兼众善于无今,集大成于往作,历世之下,想见风尘。惜乎长辔未骋,奇才并屈,竹帛少色,徒列空言,呜呼哀哉!昔谓杜之典重,李之飘逸,神圣之际,二公造焉。观于海者难为水,游李、杜之门者难为诗,斯言信哉! 我们对每句话进行释义和注释: 1. 能言者未必能行
这首诗是唐代才子丘为的《唐才子传》,其中包含了他对嘉兴人丘为的评价和生平事迹的描述。以下是诗句、译文及注释: 1. 诗名:《唐才子传·丘为》 - 诗句: “为,嘉兴人。初累举不第,归山读书数年。” - 注释: “为(丘为), 嘉兴人”指的是丘为是来自嘉兴地区的。“初累举不第”是指他在多次科举考试中都没有考中。“归山读书数年”是指他在失败之后回到了家乡,专心于读书研究。 2. 诗名
李季兰(713年-784年)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和女道士,以才情出众、作品独特而闻名于世。以下是对《唐才子传》中关于李季兰的逐句释义: 诗句原文及译文: 1. 六岁时咏蔷薇诗“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 原文: “经时不架却,心绪乱纵横。” - 译文: 时间长久不去采摘,内心思绪杂乱无章。 - 注释: 李季兰六岁时所作《蔷薇诗》,表达了内心的不安和混乱。 2. 父亲对其评价“此女聪黠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