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
注释:这是一首描绘回疆(今新疆一带)风光的诗。诗人用竹枝词的形式,赞美了高楼、白杨和石粉等自然景观。 回疆竹枝词三十首 其一 亦有高楼百尺夸,四周多被白杨遮。 圆形爱学穹庐样,石粉团成满壁花。 其二 高耸入云显豪情,四面青山绿意生。 石径蜿蜒通幽处,花香扑鼻醉游人。 其三 巍峨壮观立云端,四望无垠天地宽。 石壁青苔映翠色,古木参天影斑斑。 其四 高楼耸立如剑指,四周白杨掩半边。 圆形屋顶如玉盘
【注释】小样葫芦:形状像葫芦的酒杯。麒麟:指一种瑞兽,古人以为吉祥之物。契:契约。数人:供客饮用。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新疆少数民族饮酒风俗的诗。“烧烟通水号麒麟”,是说用葫芦做的酒杯,酒气从杯口冒出烟雾,好像麒麟在叫唤。“吹吸能供客数人”,是说这种酒杯,可以一口气喝上好几人的量。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新疆各族人民豪爽、热情的性格特点和浓郁的地方风情。 译文: 小样葫芦凿窍均匀,烧烟通气就像麒麟
海兰达尔发双垂,歌舞争趋努鲁斯。 漫说灵魂解超度,亡人屋上恣游嬉。 注释:海兰达尔(哈萨克族)女子的头发像两束下垂的丝,她们在唱歌跳舞的时候争着向前奔去。传说中,灵魂能够升入天堂,所以人们相信亡人在死后可以到那里去。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哈萨克族妇女美丽的容貌和欢快的舞蹈,同时也表现了她们对亡人的深深哀思,以及他们对于生死轮回的观念。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优美,富有画面感
才经花烛洞房宵,偏汲寒泉遍体浇。 料是破瓜添内热,冷侵肌腑转魂消。 注释:刚经过新婚的洞房之夜,她特意去汲取寒冽的泉水全身浴洗。估计是因为新婚增添的体内热量,寒冷侵袭肌肤导致她魂飞魄散。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回疆维吾尔族女性的生活场景,通过“丝罗”、“新帕”等细节展现了当地女性的服饰特色。诗中还巧妙地运用“巴哥捉央哥”等词语,生动展示了民族间的传统游戏和社交互动,展现出一种和谐的民族团结氛围
【解析】 1.回疆:指西域。 2.竹枝词: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曲调,后来成为诗歌的一种体裁;唐宋时流行于湖南、湖北一带。 3.疾:病。 4.通泉:挖开泉水。 5.作小池:把泉水挖成一个小池。 6.坦腹:敞着肚子。 7.汨汨:水流的声音。 8.纳流澌:流入池塘里。 9.赏析:诗人以“问谁医”起兴,写河鱼得了疾病却无人医治。接着写掘地通泉,为鱼治病。诗人在诗中用“坦腹儿童教偃卧,脐中汨汨纳流澌”的手法
【注释】: 树窝:树洞。胡桐:指胡桃。天与严寒作火烘:大自然赋予的火。乌恰克(wū cài kè):地名,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燎原野火四周红:形容火势蔓延迅速。 【赏析】: 这是一首咏火的诗,写在新疆地区,树木丛生,到处都有大树洞,而胡桃就生长在树洞里,所以诗人说“树窝随处产胡桃”。由于这里的气候严寒,所以胡桃树洞里的胡桃被冻得结了冰。但是大自然赋予的火却给这些树洞里的冰带来了温暖
【注释】 回疆:指新疆地区,今包括天山以南、帕米尔高原以北的广大地区。竹枝词: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名。 纳祃斯(màs):即“麻乍尔”,一种乐器,形如箜篌。 长竿:即“马牛毛”,一种长竿类乐器。 【赏析】 此诗写新疆维吾尔族民间的一种舞蹈——竹竿舞。竹竿舞是一种模拟动物动作的舞蹈,以模仿动物的动作来表现舞蹈者的情感,其动作有模仿猛兽的,也有模仿飞禽的。在舞蹈过程中要使用各种道具
【注释】厦屋:指房屋。开处:指窗户。明通溜:形容光线明亮通透。穴洞偏工作壁橱:墙壁上凿洞做成橱柜。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建筑风格,尤其是窗和墙的诗。诗人以“厦屋”开头,描绘出了一栋结构严谨、布局合理的建筑,然后通过对窗子与墙角的处理,进一步展现了这种建筑的特色。 1. 厦屋虽成片瓦无,两头榱角总平铺。 - 厦屋:即房屋,特指楼房。片瓦:泛指房屋上的瓦片,数量众多但杂乱无章。两头:指的是屋顶的两端
回疆竹枝词三十首 豚彘由来不入筵割牲须见血毛鲜。稻粱蔬果成抓饭,和入羊脂味总膻。 注释:回疆:即今天的新疆地区。竹枝词:一种古代诗歌形式。豚彘:指猪和狗。由来:一直以来。不入筵:不被用来上桌。割牲:宰杀牲口。须见血毛鲜:必须要有新鲜的血液。稻粱:指大米和黄梁。蔬果:蔬菜和水果。成抓饭:成为抓饭的主要成分。和入羊脂味总膻:加入了羊肉脂肪的味道会变得油腻。 赏析
注释:宗宗多半结丝罗,数尺红丝发后拖。新帕盖头扶马上,巴哥今夕捉央哥。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幅热闹欢快的回族婚礼场景。首句“宗宗多半结丝罗”,以“宗宗”为题,点明了这是一对新人。“多半结丝罗”则形容新娘在结婚时会穿上红色丝质的礼服,象征着喜庆和美好。接着,“数尺红丝发后拖”,描绘新娘头上戴着用红丝编成的头饰,这些红丝被编织成一条长带子,垂落在背后,增添了一丝俏皮和活泼的气息。“新帕盖头扶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