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秉文
这首诗是韦应物的《和韦苏州西斋二十首·其十二》。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不见竹间僧,但闻花外磬。 敲槛出鱼游,巢檐知鸟性。 云蒸坐禅石,露湿行道径。 夜寂一灯残,山月来破暝。 注释与赏析: 1. 不见竹间僧,但闻花外磬 - “竹间”指的是竹林之中的僧人。“但闻”意味着只能听到声音。“花外磬”指寺庙外面有风吹动花朵的声音。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西斋中无法见到僧人,只能隐约听到花外的风声
【注释】 西楼:指诗人所居之西楼。 十去龙沙雁,年年九不归。 龙沙:即龙沙河,今属内蒙古自治区。 烟尘犹未息,莫近塞云飞。 塞云飞:指边关的云雾。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对远离边塞、不能与友人相聚的惆怅。诗前两句写自己被贬谪到边地后,与友人分别,十年间没有回过家来,每年只能遥望西楼而不得相见。中间两句写边塞的战火还没有平息。“莫近”,意谓不要去靠近那边塞的云雾。最后两句说,虽然战争没有平定
兹寺废已久,经构昔未遑。 一朝焕金碧,煌煌耀东岗。 文母开大施,天厨来众香。 萦回转佛阁,窈窕閟禅房。 平地俯归鸟,高斋在上方。 宿云不归山,野水自成塘。 道人如水镜,见者心清凉。 理胜是非遣,虑淡形迹忘。 归鞍惜清境,伫立暮天苍。 【注释】 兹寺:这个寺庙 废已久:已经废弃很长时间了 经构:建筑 昔未遑:过去没有时间 一朝:有一天 焕金碧:焕发出金色和红色的光芒 煌煌:明亮的样子 文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意及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大意,同时还要结合诗歌的注释、题目等辅助性信息来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诗歌进行逐句解读,最后再综合分析概括。此题要求赏析“幽居少人事,有客来不速。炉内火正红,尊中酒新绿。高斋始闻雁,隔窗时动竹。”这四句诗,可从表现手法、情感表达
注释:在绿荫中度过白天,显得格外寂静,只有孤花在报春。 没有车马的踪迹,整天掩上禅关。 不去溪边的路,坐在屋檐观赏山景。 好鸟打破了午间的寂静,幽花淡泊了春天的闲适。 簪组是累赘,来游不知什么时候返回。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与世隔绝的生活。首句写绿阴生昼寂,表现了环境的清幽静谧;二句写终日掩禅关,表现出内心的孤独与超脱。三四句写坐看檐际山,好鸟破午寂,幽花淡春闲
注释: 嘉陵江水流经重庆,这里指的应该是长江。深师答是唐代僧人,诗人向他求法。 惊湍泻石崖,百步无人迹。 惊:惊动,使…惊动。 湍:急流的水。 泻:水从高处倾泻而下。 石:石头。 崖:山崖。 百步:一百步。古代以一步为半尺,百步为一里,一里为十里。 译文: 嘉陵江水流经重庆一带,这里指的应该是长江。 深师答是个僧人,诗人向他表示学习。 江水在急流中冲刷着山崖,一百步之外没有人迹。 爱此喧中静
赵秉文的《和韦苏州二十首其七咏声》是一首表达对声音现象深入观察与思考的诗作。下面将逐步分析这首诗,并给出必要的注释和赏析: 1. 诗句释义: - 万籁静中起:万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在寂静无声的环境中,这些声响似乎更加明显。 - 犹是生灭因:声音的产生和消失都与生灭有关,即变化和存在的过程。 - 隐几以眼听:通过靠近桌子静静地聆听,形容诗人用心倾听。 - 非根亦非尘
注释: 新移白阁峰,远访中条客。 新移:搬到新的地方。 中条客:指中条山的隐士。 结茅授经台,共坐云间石。 结茅:盖茅屋。 授经:传授经书。 云间石:指在山上建的石室。 松龛读易朝,月窗谈道夕。 松龛:指用松木做成的佛龛。读易:读《周易》。 易:中国古代哲学著作。 道:道教。 谈:谈论,讲说。 从此到终身,区中了无迹。 区中:这里指人间世。了:没有。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赠诗
和韦苏州二十首 其十七 漠漠来帆重冥冥去鸟迟 薄暮潇潇雨,何人独倚栏。 蒙蒙山气重,漠漠水纹寒。 草际光犹泫,松梢滴未干。 灯前未归客,无梦到长安。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与友人相会时的即兴之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句注释: - 上方僧(僧人):指居住在高处的僧人。 - 石润云生衲(和尚的衣服):指的是僧侣们的衣服上,因为雨水打湿而形成水珠,就像山中生长出的苔藓一样。 - 崖倾月照禅(月光照射下的禅房):在悬崖边修行的僧人,他们在月光下进行禅修。 - 晒衣横竹锡(晾晒衣物的竹制晒衣竿):指僧人用竹子制作的晒衣竿晾晒衣物。 - 洗钵落岩泉(僧人洗涤钵盂时,水滴落在山涧的泉水中):指僧人在山间寺庙里洗涤钵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