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秉文
诗句注释: - 上方僧(僧人):指居住在高处的僧人。 - 石润云生衲(和尚的衣服):指的是僧侣们的衣服上,因为雨水打湿而形成水珠,就像山中生长出的苔藓一样。 - 崖倾月照禅(月光照射下的禅房):在悬崖边修行的僧人,他们在月光下进行禅修。 - 晒衣横竹锡(晾晒衣物的竹制晒衣竿):指僧人用竹子制作的晒衣竿晾晒衣物。 - 洗钵落岩泉(僧人洗涤钵盂时,水滴落在山涧的泉水中):指僧人在山间寺庙里洗涤钵盂
解析 诗句释义 - 饮马长城窟:在长城的某处饮水,这通常指边关或前线。 - 泉腥马不食:泉水有腥味,使得马匹不愿意饮用。可能暗示了水源受到了污染或恶劣条件。 - 长城城下多乱泉:长城之下有许多混乱的泉流,暗示环境艰苦,可能是由于长期的战乱和破坏。 - 多年冷浸征人骨:多年的寒冷侵蚀了出征者的骨骼,表达了战争对士兵身体的伤害。 - 单于吹落关山月:描述一个场景,可能是夜深时
【注释】 1.和韦苏州:应为《题韦苏州水阁》诗,是王维与诗人韦应物唱和的作品。韦苏州,指韦应物,字少陵,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因安史之乱避居湖山,大历初,任苏州刺史。后罢官,退居苏州,号“韦江上人”。 2.二十首:王维与韦应物的唱和诗共有二十首,这里指其中之一。 3.近壑敛暝色:近处山谷收敛了暮色,天色渐渐暗淡。 4.远山犹夕晖:远处的山峰还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之中。 5.声从烟际起
【注释】 松轩:即松轩寺,在长安城西。韦苏州:指韦应物,字君甫。开元精舍:唐代诗人韦氏的居所。韦应物的诗作《游开元精舍》中有“松轩风扫静,终日闭门居”之语。 【译文】: 松轩寺的风清扫得很干净,我整天闭关在家。 犬卧青苔地,鸟衔红柿初。 瓶残夜禅起,经润雨翻余。 自是少人迹,非关往来疏。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居生活的五言律诗。前四句写隐居生活的清静。后两句写自己独处时,也常常有读书
注释: 和渊明饮酒二十首 其二十 渊明非嗜酒,爱此醉中真。 谓言忘忧物,中有太古涥。 回首市朝中,万事牛毛新。 去年持使节,悠悠过西秦。 宫阙随飞烟,衣冠化埃尘。 当时凭轼士,慷慨嗟徒勤。 所以山林客,乐与鱼鸟亲。 西登太华顶,旷望长河津。 寄谢三峰云,聊欲滥吾巾。 誓将从此去,笑谢当途人。 赏析: 这是一首和陶渊明饮酒诗。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诗人和辞赋家、散文家,世称“靖节先生”
【注释】: 步逐麋鹿迹 —— 指追随野兽的足迹。 讵知朝市情 —— 你怎么知道朝廷中的人情事? 负薪南涧曲 —— 背柴去往南山下的小道旁。 荆棘雨中行 —— 被荆棘划破了手和脚,在雨水里行走。 呼儿问牛饱—— 呼叫孩子来问牛是否吃饱了。 又向山田耕—— 又去山里的田地劳作。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组诗《送杨氏女》二十首组诗中的第四首。《送杨氏女》是一首赠别诗,写友人的妻子远嫁他乡
【注释】: 和韦苏州二十首 其六 咏夜 明从暗中去,暗从明中来。 流光不待晓,闇尽玉炉灰。 译文: 明亮的光线是从黑夜中出来的,而黑暗又从明亮的中来。 时间不等待黎明,夜晚的光明也终将消失,就像熄灭的玉炉一样。 赏析: 《和韦苏州二十首》是一首五排诗,共二十首。此诗是第6首,诗人以夜为题,描绘了夜的景象和特征。 前两句“明从暗中去,暗从明中来”,描绘了夜与白天的关系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名为《送麻徵君知几》。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丹山五色凤,一举眇天隅。 - 丹山:指代一个特定的地理位置或象征,可能是一个有色彩的地方。 - 五色凤:凤凰通常象征着吉祥、尊贵和美丽,五种颜色代表不同的意义,可能是指凤凰的不同部位或羽毛的颜色。 - 眇天隅:意味着凤凰飞翔到天空的边际,表现出它的威严和力量。 2. 文采瑞圣世,不为竹与梧。 - 文采
注释:西塞山的双阙塔非常高大,突然之间被神斧折断了。有一条江水从山中间流向远方,千座佛龛沿着道路两旁密布。 赏析:韦苏州的西塞山景色优美,让人流连忘返。在这首诗中,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西塞山的壮丽景色。首句中的“双阙耸岧峣”,用“双阙”来形容山,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峰的雄伟壮观,而“神斧忽中断”则表现出了山峰的神奇和变化多端。接着,诗人通过“一水从中来”,“千龛道傍满”等句子
【注释】 韦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字叔微,京兆人。曾任苏州刺史、司勋员外郎等职。其诗风格清淡,与常建并称“大历才子”。 西涧:指西面的山涧。 荒:荒凉。 径草:路边的草木。 隔:隔着。 犊(dú):小牛。 彴(yí):土路或石桥。 【译文】 雨后竹径草丛生,树丛隔断前溪水。 踩着青苔寻幽径,仿佛无路可走。 忽见人家在土桥边,忽然出现一村舍。 【赏析】 《和韦苏州二十首 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