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潜
鹊桥仙 其一 己未七夕 银河半隐,玉蟾高挂,已觉炎光向后。 穿针楼上未眠人,应自把、荷花挼揉。 双星缥缈,霎时聚散,肯向鹊桥回首。 原来一岁一番期,却挨得、天长地久。 注释: 鹊桥仙:词牌名。 己未: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七夕:中国的传统节日,即农历七月初七夜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银河半隐:指银河的东半部分隐约可见。 玉蟾:月亮的别称,这里指月亮。 炎光:烈日,阳光。 穿针楼上
【注释】 西河:指黄河之西。 和旧韵:指作诗时仍用旧的韵律。 都会地:《汉书·地理志》:“夫都,天下之中也。”此处指京都所在之地。 东南:指南方。 蓬莱缥缈十洲中,雉城拥起:意指蓬莱仙岛隐没于云雾之中,雉堞高耸的城墙拔地而起,形象地描绘了长安城的雄伟壮丽。 凭高一盼大江横,遥连沧海无际:意指从高处远望,只见大江横流,与大海相连无边无际。 壁同众山翠倚:意指长安城墙壁的颜色如同众山青翠相依。 赤龙
诗句解读: - 汲水驱炎热。 —— 用水来驱散夏日的炎热。 - 晚些儿、披衣露坐,待他凉月。 —— 在稍晚的时候脱掉衣服,露天坐着,等待月亮变得凉爽。 - 俄顷银盘从海际,推上璇霄璧阙。 —— 片刻之间,银色的月亮仿佛从海洋的边际升起,高耸入云,如同天上的玉璧宫阙。 - 尽散作、满怀冰雪。 —— 所有的寒冷都消散在胸怀中,像冰雪一样纯洁冷清。 - 万里河潢收卷去,掩长庚、弧矢光都灭。 ——
译文: 秋天的夜晚,天空中电闪雷鸣,云层像金索一样高高挂起。顷刻间,天幕被乌云遮住。一场大雨从天而降,雨声如盆倾倒般响亮,雨水打在屋檐上,如同秋夜的雨帘。今晚的雨水来得突然而且猛烈,让人无法抵挡。虽然我身在醉乡,但与故乡的情分并不薄。 清梦无处可托,只能寄托于故乡的篱笆和野草之中。 注释: 1. 秋夜雨其二:秋夜下的细雨。 2. 客有道秋夜雨古词,因用其韵:客人吟唱着一首关于秋夜雨的古诗
【注释】 ①秋:秋天。②西风:秋风。③孤城角:指荒凉的边城角落。④归燕巢幕:比喻诗人晚年归隐,栖身于山林。⑤倦翁:形容年老体弱的诗人。⑥收绳卷索:收束、整理。一说收起书卷、笔札,准备归家。⑦丘:山丘,这里指隐居的居所。⑧宛句:即“宛转”的倒文,意谓宛转曲折。⑨空:空旷。⑩报宛句:指雁群排成“V”字形飞过,好像在向诗人报信。 【赏析】 此诗作于作者退居家乡之时。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厌倦的情绪
注释: 晚来小雨鸣檐角。 又还烟障云幕。 四明窗透荡,渐夜永、綀衫轻薄。 候虫但要吟教老,不管人、老欠欢乐。 闲看烛花烬落。 浮世事、转头成昨。 译文: 晚来的小雨敲打着屋檐角落。 烟雾遮住了天空和云层。 窗户透过烟雾,夜色渐深。 候鸟的叫声仿佛在说,让我教它变老吧! 我不在乎自己是否变老。 我看着蜡烛燃烧到最后,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 转瞬即逝,就像昨天一样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上片写残花、倦鸟、燕子、梅黄、昌歜酒;下片写夕阳、细雨。全词通过描写景物,寄寓了作者羁旅思乡之情。 第一句“遍阅芳园闲半昼”,意思是说作者在芳园里闲逛了整整半天。芳园,指园林,这里泛指庭院。遍,全部。半昼,半天的时间。 第二句“残花尚有榴裙皱”是说尽管残花已经凋零,但是还有石榴花裙子的折皱。残花,指残败的花。榴裙,石榴花裙子,代指妇女。皱,皱纹。
【诗句】 秋夜雨 其一 和韵刘制几立秋夜观月,喜雨 不嫌天上云遮月。 雨来正是双绝。 雷公驱电母,尽收卷、十分袢热。 三更又报初秋了,少待他、西风凄冽。 灵悟话头莫说。 且唱饮、刘郎一阕。 【译文】 在秋高气爽的夜晚,天空中云层密布遮挡住了月亮,但这并不让人感到讨厌。因为雨的到来正好是大自然的双绝,雷声轰鸣赶走了乌云,电光闪烁着将炎热驱散。半夜时分,再次传来秋天到来的消息,让我们稍作等待
秋夜雨 其四 己未八月二日新桃源和韵 吴翁里第还巾角。 不妨天地席幕。 家僮归报道,快酿酒、休教醨薄。 相逢聚散应搔首,且趁时、一笑为乐。 人世大都濩落。 更莫问、是非今昨。 译文: 吴家的庄园里,主人回来了,他穿着帽子和腰带回来,不用怕外面的风雨。 他的家僮来报告说,快去酿点酒,不要酿得太淡了。 我们相聚又分离,应该感到难过,但也要尽量开心,因为人生就是这样的。 世上的人大多都是空虚寂寞的。
【注释】:秋夜雨 其三 再和 单于系颈须长索。 捷书新上油幕。 尽沈边柝也,更底问、悲笳哀角(《宋史》:天圣二年,王继恩献马,帝欲赏之。文彦博曰:“此匹夫之交耳!安可赏?”帝不悦而止。及仁宗在藩邸,继恩常从,及即位,出为延安知府,又尝以马献,帝怒曰:“朕自用马,何故进献!”遂责授保州团练副使。) 衰翁七十迎头了,先自来、声利都薄(《庄子》:尧许由为友,许由不受,将逃于箕山之下,颍水之阳,尧乃问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