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半隐,玉蟾高挂,已觉炎光向后。
穿针楼上未眠人,应自把、荷花挼揉。
双星缥缈,霎时聚散,肯向鹊桥回首。
原来一岁一番期,却挨得、天长地久。

鹊桥仙 其一 己未七夕

银河半隐,玉蟾高挂,已觉炎光向后。

穿针楼上未眠人,应自把、荷花挼揉。

双星缥缈,霎时聚散,肯向鹊桥回首。

原来一岁一番期,却挨得、天长地久。

注释:

鹊桥仙:词牌名。

己未: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七夕:中国的传统节日,即农历七月初七夜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银河半隐:指银河的东半部分隐约可见。

玉蟾:月亮的别称,这里指月亮。

炎光:烈日,阳光。

穿针楼上:女子们在楼阁中用彩线穿过针孔的游戏。

未眠人:没有睡觉的人。

双星:指牛郎和织女,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所以常以“双星”代表他们。

缥缈:隐隐约约。

聚散:团聚与离散。

回首:回头看。

岁:年。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七夕节写的一首词《鹊桥仙》。全词通过描写七夕夜晚的景象,表达了对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于爱情的期待和向往。

首句“银河半隐,玉蟾高挂”,描绘了七夕夜晚的壮丽景象。银河半隐,意味着天空中的银河被云层遮挡,只露出部分光芒;高挂的玉兔,象征着团圆和美好。这里的“银河”和“玉蟾”(月之别称)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个浪漫的节日背景。

第二句“穿针楼上未眠人,应自把、荷花挼揉”,则转向了七夕节的具体活动。穿针楼上的人们没有入睡,而是在玩着一种游戏——用彩线穿过针孔,这也是一种传统的乞巧方式。而“应自把、荷花挼揉”一句,既形象地描绘了这个场景,又隐含了对美好爱情的期待。荷花在这里不仅是自然元素,也成为了爱情的象征。

接下来的两句“双星缥缈,霎时聚散,肯向鹊桥回首”,进一步描绘了牛郎织女的形象。双星指的是牛郎和织女这对恋人,他们虽然相隔遥远,但在七夕这一天,他们会相聚并一起回到鹊桥上。然而,他们的爱情之路并不平坦,聚散无常,但他们都愿意为了爱情付出一切。这里的“肯向鹊桥回首”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最后一句“原来一岁一番期,却挨得、天长地久”,总结了整首词的主题。牛郎织女的故事告诉我们,虽然一年只有一次相遇的机会,但他们的爱情却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这里的“天长地久”是对牛郎织女永恒的爱情的赞美。整首词通过描写七夕夜晚的景象和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和追求。同时,它也提醒我们,爱情是需要付出和坚持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