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潮
诗句释义与译文: - 天下没有书籍则已,有则必当读; - 天下没有美酒则已,有则必当饮; - 无名山则已,有则必当游; - 无花月则已,有则必当赏玩; - 无才子佳人则已,有则必当爱慕怜惜。 关键词注释: - 天下无书则已(如果天下都没有书籍的话): 表示如果没有书籍,就不会有阅读的行为。 - 有则必当读(如果有了书籍,就一定去阅读它): 强调了阅读书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以下是对《幽梦影》的逐句解读和赏析,以展示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句原文及注释 - 孔子生于东鲁:孔子,即孔丘,生于鲁国的曲阜(今山东省济宁市)。东鲁指山东一带,这里强调孔子出生地的文化氛围及其哲学思想的形成。 - 东者生方:这里的“生方”意指成长的环境或区域,东鲁则代表东方的文化与思想。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的齐鲁地区,这个时期是礼乐文化兴盛的阶段,孔子深受此影响,形成了他的思想体系
《幽梦影》 人则女美于男,禽则雄华于雌,兽则牝牡无分者也。 译文: 人在外貌上女性往往比男性更美,在动物世界中,雄性的外表通常比雌性更为华丽,而在生物分类学上,雄性和雌性的区分似乎并不明显。 注释: 1. 文中“人则女美于男”中的“则”字表示比较关系。 2. “禽则雄华于雌”中的“则”同样表示对比关系,这里指的是鸟类中雄性比雌性更加华丽。 3. 在“兽则牝牡无分者也”中
诗句:镜不幸而遇嫫母,砚不幸而遇俗子,剑不幸而遇庸将,皆无可奈何之事。 译文:镜子遇到了丑陋的嫫母,砚台遇到庸俗的人,剑遇到了平庸的将领,这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注释: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中一些不可避免的、无法改变的情况的感慨。其中“镜”和“砚”,比喻人的命运和遭遇;"嫫母"和"俗子"是比喻生活中的不如意;"庸将"则指那些无能的领导者或士兵。这些词语都是用来说明人生的种种无奈。 赏析
【注释】 “媸颜陋质”:丑陋的面容,粗鄙的资质。 不与镜为仇者:不以自己丑恶的面貌为镜子所憎恶的人。 亦以镜为无知之死物耳:也是把镜子当成无知而无知的东西罢了。 “必遭扑破矣”:必然要被打碎。 【赏析】 《幽梦影》是清代诗人沈德潜编著的一部诗词合集,该书收录了明末清初著名文人李渔的词作,共三十四首。此诗写人与镜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镜子的厌恶之情。 “媸颜陋质”:丑陋的面容,粗鄙的资质
【注释】 “九世同居”:指古代兄弟或堂兄弟间,一家九代都住在一个院落里。 “诚为盛事”:确实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 “然”:但是。 “止当与割股庐墓者,作一例看”:只是应当把割股庐墓的兄弟看作一个典型例子来看待。 “为难矣”:是难以做到的,很难办到啊。 “不可以为法也”:不可以作为榜样。 “非中庸之道也”:不是中道、适中的道理。 【赏析】 《幽梦影》是一本集文言、白话、诗词等为一体的作品
幽梦影 卷三 三十二 作文之法:意之曲折者,宜写之以显浅之词;理之显浅者,宜运之以曲折之笔;题之熟者,参之以新奇之想;题之庸者,深之以关系之论。至于窘者舒之使长,缛者删之使简,俚者文之使雅,闹者摄之使静,皆所谓裁制也。 译文: 作文的方法:如果文章的主旨要表达得曲折一些,就使用通俗易懂的词语来表达;如果文章的道理很浅显,就可以运用曲折的文笔来表现。如果题目熟悉,可以加入一些新颖的想法
【注释】 幽梦影:明代谢榛创作的一种抒情小品文集名。卷三:是《幽梦影》的第三卷,收录了谢榛的散文作品。二十八:指二十八宿中的二十八星宿,这里比喻人世间的种种荣辱、得失等。 调声弄舌:比喻善于运用言辞。 时吐好音:时常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 我辈:指在座的作者本人及在场的其他人。搦管拈毫:拿起笔来。搦,用筷子夹取,形容用筷子夹起笔杆。 鸦鸣牛喘:形容声音粗俗不雅,像乌鸦和牛一样发出的粗重的声音。
【注释】 幽梦影 · 卷三 · 十三:指《幽梦影》的第三卷。十三,即卷三。 梧桐:一种树名。 清品:清高的品质。 形家:古代以五行八卦为学说,称从事这一学说的人为“形家”。 斗:古代容量单位,一斗约合十升。比喻大。 不祥之物:不吉利的东西。此句意为:认为桐树有大如斗的尺寸,是不吉利的。 剪桐:相传周武王封弟周公旦于鲁,赐之桐树,并剪其枝叶,象征封邑。 宫中之桐:宫中种植的桐树。 周
【注释】 幽梦影 卷三 十七 1. 牡丹:指牡丹科植物。 2. 芍药:芍药花,又名将离草、将离枝。 3. 王:指王者,这里泛指尊贵者。 4. 相:指丞相,这里泛指尊贵者。 5. 南山之乔:南山的大树,比喻父亲。 6. 北山之梓:北山的大树,比喻儿子。 7. 荆之闻分而枯:荆条(桑叶)分叉后枯萎了。 8. 闻不分而活:荆条(桑叶)不分叉就活着。 9. 莲之并蒂:莲花的花瓣连在一起。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