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
译文: 诸葛亮(诸葛诞)在钟提大设筵宴,召集诸将商议讨伐魏国之事。命令史樊建劝谏:“将军屡次出征,未能取得全功;如今洮西之战胜利,魏国已服其威名,为什么还要再次出征?万一不利,前功尽弃。”姜维回答说:“你们只知道魏国地广人众,急不可得;却不知道进攻魏国有五大胜算。”众人询问原因,姜维逐一解释:“彼洮西一战,士气受挫,我军虽退,未受损失;现在再次进攻,一可胜。我军船载而进,不致疲劳
诗句 姜维围住狄道城,令兵八面攻之,连攻数日不下,心中郁闷,无计可施。是日黄昏时分,忽三五次流星马报说:“有两路兵来,旗上明书大字:一路是征西将军陈泰,一路是兖州刺史邓艾。”维大惊,遂请夏侯霸商议。霸曰:“吾向尝为将军言:邓艾自幼深明兵法,善晓地理。今领兵到,颇为劲敌。”维曰:“彼军远来,我休容他住脚,便可击之。”乃留张翼攻城,命夏侯霸引兵迎陈泰。维自引兵来迎邓艾。 译文 姜维围攻狄道城
诗句释义: 邓艾知道蜀军从祁山出兵,已经提前在陈泰下寨准备,见蜀军连日未挑战,便多次派遣哨马出寨侦察,发现只有几匹马替换着衣甲。于是邓艾建议陈泰引军进攻蜀军的寨栅,认为可以攻破。同时,他建议自己率领一军去攻击蜀军,并说会先攻取武城山,然后切断姜维的退路。 译文: 邓艾和陈泰商议后,决定攻打南安的蜀军,因为他们知道蜀军不会在此处长时间停留。因此,他们迅速行动,直接前往武城山,并在此地设下了陷阱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 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 却说在魏正元二年正月,扬州都督、镇东将军、领淮南军马毋丘俭,字仲恭,河东闻喜人也。他因司马师谋害曹爽,心怀不满,遂起兵讨伐司马师。文钦,字仲阳,与俭同为淮南人,两人素有交好,此时也随俭一同出征。不料,行军途中,俭被司马懿的心腹司马师所杀,司马师眼瘤突出,不能动止,故常有杀师之心;又因与文钦交厚,常有意欲杀之。而文钦被毋丘俭逼迫
这首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三国演义 · 第一百一十回 ·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且说后主因姜维有洮西之功,降诏封维为大将军。维受了职,上表谢恩毕,再议出师伐魏之策。正是:成功不必添蛇足,讨贼犹思奋虎威。 下面是逐句翻译和注释: 1. 且说后主因姜维有洮西之功,降诏封维为大将军。 - "且说":这里是引用一个历史话题,即后主(刘备)因姜维取得洮西之战的胜利,而给予他封号并加封为大将军。
第一百一十回: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这一章描述了毋丘俭与文钦联合,发动对司马师的叛乱,最终在文鸯的带领下,他们以寡胜众,成功击退了敌军。同时,姜维也在逆境中,利用地形和敌军的弱点,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反击,彻底打破了司马氏的军事优势
诗句 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译文 《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文鸯独自骑马打败了敌军;姜维在无援的状态下攻破了强敌。 注释 - 三国演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 第一百一十回:这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章节序号。 - 文鸯单骑退雄兵:文鸯(一名马超),三国时期著名的将领之一,在此战役中单人匹马打败了强大的敌军。 -
诗句赏析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中,展现了姜维智取南安的壮举。这一情节不仅体现了姜维的智慧和胆略,也展示了三国时期战争策略的精妙运用。下面将结合原文,进行逐句的赏析: 1. 主簿王韬曰:“昔日耿恭受困,拜井而得甘泉。将军何不效之?” - 含义解析:这句话通过历史人物耿恭的经历,比喻当前的情况,暗示郭淮如果听从其建议,可能会找到解决困境的方法。 2.
【译文】 诸葛亮在铁笼山设下埋伏,诱使曹魏的将领迷当前来。姜维大喜,命人报告司马懿,并请他进见。司马懿带兵来到蜀军营地,但并未立即进攻。这时正值三更时分,姜维先派人通知司马懿,让他做好准备迎接。司马懿大喜,命人将迷当引到中军帐前。姜维和夏侯霸二人出来迎接,但魏军并未等待他们开口,就从背后发动攻击。姜维大惊,急忙上马逃跑。魏、羌两国军队一起发起进攻,蜀军四散逃窜。姜维手无寸铁,只带了一副弓箭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忠诚 三国乱世中,英雄辈出,各怀鬼胎。在《三国演义》的浩瀚篇章里,有一篇名为“第一百十九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的故事,它不仅描绘了政治斗争的残酷,还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 故事发生在蜀汉延熙十六年,将军姜维率领大军二十万,欲一举伐魏。在这背后,隐藏着对魏国政权的不满和对自身权力的追求。姜维的策略是利用陇上的粮食资源作为起点,进而威胁魏国的中心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