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当从之,遂引羌兵在前,魏兵在后,径奔铁笼山。时值三更,先令人报知姜维。维大喜,教请入相见。魏兵多半杂在羌人部内;行到蜀寨前,维令大兵皆在寨外屯扎,迷当引百余人到中军帐前。姜维、夏侯霸二人出迎。魏将不等迷当开言,就从背后杀将起来。维大惊,急上马而走。羌、魏之兵,一齐杀入。蜀兵四分五落,各自逃生。维手无器械,腰间止有一副弓箭,走得慌忙,箭皆落了,只有空壶。维望山中而走,背后郭淮引兵赶来;见维手无寸铁,乃骤马挺枪追之。看看至近,维虚拽弓弦,连响十余次。淮连躲数番,不见箭到,知维无箭,乃挂住钢枪,拈弓搭箭射之。维急闪过,顺手接了,就扣在弓弦上;待淮追近,望面门上尽力射去,淮应弦落马。维勒回马来杀郭淮,魏军骤至。维下手不及,只掣得淮枪而去。魏兵不敢追赶,急救淮归寨,拔出箭头,血流不止而死。司马昭下山引兵追赶,半途而回。夏侯霸随后逃至,与姜维一齐奔走。维折了许多人马,一路收扎不住,自回汉中。虽然兵败,却射死郭淮,杀死徐质,挫动魏国之威,将功补罪。却说司马昭犒劳羌兵,发遣回国去讫,班师还洛阳,与兄司马师专制朝权,群臣莫敢不服。魏主曹芳每见师入朝,战栗不已,如针刺背。一日,芳设朝,见师带剑上殿,慌忙下榻迎之。师笑曰:“岂有君迎臣之礼也,请陛下稳便。”须臾,群臣奏事,司马师俱自剖断,并不启奏魏主。少时朝退,师昂然下殿,乘车出内,前遮后拥,不下数千人马。

【译文】
诸葛亮在铁笼山设下埋伏,诱使曹魏的将领迷当前来。姜维大喜,命人报告司马懿,并请他进见。司马懿带兵来到蜀军营地,但并未立即进攻。这时正值三更时分,姜维先派人通知司马懿,让他做好准备迎接。司马懿大喜,命人将迷当引到中军帐前。姜维和夏侯霸二人出来迎接,但魏军并未等待他们开口,就从背后发动攻击。姜维大惊,急忙上马逃跑。魏、羌两国军队一起发起进攻,蜀军四散逃窜。姜维手无寸铁,只带了一副弓箭,匆忙之间,箭都掉了下来,只剩下空壶。姜维向山上逃去,被郭淮率兵追赶。郭淮见姜维手中无兵器,便骑马挺枪追赶。追到近前,郭淮连躲数次都没有避开姜维的箭,知道姜维无箭,于是挂住钢枪,拈弓搭箭射去。姜维急中生智,虚拽弓弦十余次,让郭淮误以为是姜维射箭,而自己则趁机逃走。郭淮追不上,只得勒回马来追杀姜维,姜维趁机反击。魏军突然冲上来,姜维手疾眼快地接住了郭淮的长枪,并扣在弓弦上准备还击。郭淮追击至近前,姜维用力向郭淮面门射去,郭淮应声落马。姜维勒转马头回来继续攻击郭淮,魏军突然赶到,姜维只能放弃郭淮,转而攻击其他敌军,但魏军不退,急救郭淮返回营寨。姜维拔出箭头,血流不止而死。司马懿率兵下山追赶,半路上折返回来。夏侯霸随后逃到汉中,与姜维一同奔逃。姜维虽然战败,但杀死了郭淮和徐质,挫败了魏国的威风,以此弥补了自己的过错。
司马昭犒劳羌兵后,发遣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然后班师回洛阳。与哥哥司马师共掌朝政,群臣无不佩服其才能。魏王曹芳每次见到司马师入朝,都会战栗不已,如同受到针刺背一样。一天,曹芳设置朝会,见到司马师带剑上殿,吓得急忙下榻迎接。司马师笑着说:“哪有君主迎接臣子的礼数,请陛下安稳。”不久,群臣奏事,司马师全权决断,未向魏王禀报。一会儿朝会结束,司马师昂然下殿,乘车离开内宫,前后簇拥着数千名士兵。
【赏析】
此诗为《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内容。本回讲述了司马懿设局引诱曹操派迷当前来,姜维等蜀将趁乱出击,杀伤魏军的故事。通过描写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贪婪,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诗歌以“困司马汉将奇谋废曹芳魏家果报”开篇,直接点明了故事的主题和人物身份。接着详细描述了姜维和夏侯霸等人在铁笼山设伏,引诱曹魏将领迷当前来。在过程中,姜维等人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时间优势,成功地击败了迷当。然而,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接下来的内容则是更加精彩的战斗场面。
诗歌中的“迷当从之”“遂引羌兵在前”等句子生动描绘了迷当率领羌兵前来的情景。这些句子不仅描绘了战场的紧张气氛,还展示了士兵们英勇无畏、敢于挑战的精神面貌。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他们毫不畏惧、勇往直前,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诗歌中的“姜维、夏侯霸二人出迎”等句子则描绘了姜维和夏侯霸等人迎接迷当的场景。这些句子不仅描绘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还展示了士兵们英勇无畏、敢于挑战的精神面貌。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他们毫不畏惧、勇往直前,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诗歌中的 “魏将不等迷当开言,就从背后杀将起来”等句子则生动描绘了魏将们的反应和行动。这些句子不仅描绘了战场的紧张气氛,还展示了士兵们英勇无畏、敢于挑战的精神面貌。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他们毫不畏惧、勇往直前,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诗歌以“司马昭下山引兵追赶”作为结尾,揭示了故事的结局。司马昭率兵追赶姜维等人,但最终未能追上。这一情节不仅为故事增添了悬念和戏剧性,也展示了主人公们的英勇无畏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述手法,将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讲述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它不仅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和民族精神,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