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与夏侯霸商议曰:“徐质勇甚,当以何策擒之?”霸曰:“来日诈败,以埋伏之计胜之。”维曰:“司马昭乃仲达之子,岂不知兵法?若见地势掩映,必不肯追。吾见魏兵累次断吾粮道,今却用此计诱之,可斩徐质矣。”遂唤廖化分付如此如此,又唤张翼分付如此如此:二人领兵去了。一面令军士于路撒下铁蒺藜,寨外多排鹿角,示以久计。

徐质连日引兵搦战,蜀兵不出。哨马报司马昭说:“蜀兵在铁笼山后,用木牛流马搬运粮草,以为久计,只待羌兵策应。”昭唤徐质曰:“昔日所以胜蜀者,因断彼粮道也。今蜀兵在铁笼山后运粮,汝今夜引兵五千,断其粮道,蜀兵自退矣。”徐质领令,初更时分,引兵望铁笼山来,果见蜀兵二百余人,驱百余头木牛流马,装载粮草而行。魏兵一声喊起,徐质当先拦住。蜀兵尽弃粮草而走。质分兵一半,押送粮草回寨;自引兵一半追来。追不到十里,前面车仗横截去路。质令军士下马拆开车仗,只见两边忽然火起。质急勒马回走,后面山僻窄狭处,亦有车仗截路,火光迸起。质等冒烟突火,纵马而出。一声炮响,两路军杀来:左有廖化,右有张翼,大杀一阵,魏兵大败。

诗句:

1 姜维与夏侯霸商议曰:“徐质勇甚,当以何策擒之?”

  • 注释: 这句话表明姜维正在和夏侯霸讨论如何捉住徐质的战略。
  1. 霸曰:“来日诈败,以埋伏之计胜之。”
  • 注释: 夏侯霸给出了一个计策,建议利用假装失败来引诱敌人进入伏击区域(即“埋伏”)从而获胜。
  1. 维曰:“司马昭乃仲达之子,岂不知兵法?若见地势掩映,必不肯追。吾见魏兵累次断吾粮道,今却用此计诱之,可斩徐质矣。”
  • 注释: 姜维认为司马昭不会因为地形有利而追击,因为他了解军事战略。此外,他还提到自己的军力被切断了粮道,现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诱惑徐质进攻。
  1. 遂唤廖化分付如此如此,又唤张翼分付如此如此:二人领兵去了。一面令军士于路撒下铁蒺藜,寨外多排鹿角,示以久计。
  • 注释: 这是姜维对廖化和张翼的具体指示,让他们按照计划行事。同时,他布置了障碍物(如铁蒺藜、鹿角),以此来制造一种长期的防御姿态。
  1. 徐质连日引兵搦战,蜀兵不出。
  • 注释: 徐质连续几天带领军队挑战,但没有得到回应。
  1. 哨马报司马昭说:“蜀兵在铁笼山后,用木牛流马搬运粮草,以为久计,只待羌兵策应。”
  • 注释: 侦察的骑兵向司马昭报告说,蜀军正在使用木牛流马来运送粮食,并且已经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只等待羌族的帮助。
  1. 昭唤徐质曰:“昔日所以胜蜀者,因断彼粮道也。今蜀兵在铁笼山后运粮,汝今夜引兵五千,断其粮道,蜀兵自退矣。”
  • 注释: 司马昭告诉徐质,过去他们之所以能够战胜蜀国是因为阻断了对方的粮道。但现在,由于蜀国的军队在铁笼山附近运输粮食,因此他建议徐质今晚率领五千士兵去切断蜀军的粮道,这样蜀军就会自行撤退。
  1. 徐质领令,初更时分,引兵望铁笼山来,果见蜀兵二百余人,驱百余头木牛流马,装载粮草而行。
  • 注释: 徐质接受了命令,在深夜时分率领部队前往铁笼山。果然,他看到了蜀军携带着一百多头木牛流马以及大量的粮食和草料。
  1. 魏兵一声喊起,徐质当先拦住。
  • 注释: 当魏军开始行动时,徐质率先挡住了他们。
  1. 蜀兵尽弃粮草而走。
  • 注释: 蜀军因为被魏军阻挡而放弃了所有携带的粮草。
  1. 质分兵一半,押送粮草回寨;自引兵一半追来。
  • 注释: 徐质决定分出一半的士兵负责押送粮草返回军营,而他则率领另一半的士兵追赶。
  1. 追不到十里,前面车仗横截去路。
  • 注释: 当他追了不到十里的时候,前方出现了车辆和盾牌阻挡了他的去路。
  1. 质令军士下马拆开车仗,只见两边忽然火起。
  • 注释: 徐质下令士兵们下马并拆开车辆中的障碍物,突然之间两边起火。
  1. 质急勒马回走,后面山僻窄狭处,亦有车仗截路,火光迸起。
  • 注释: 徐质急忙勒马后退,但后面山路上也有车辆和盾牌阻挡他的去路;同时,从两边的火焰也开始燃烧起来。
  1. 质等冒烟突火,纵马而出。
  • 注释: 当烟雾和火焰弥漫时,徐质和他的部下冒着浓烟冲出了战斗区域。
  1. 一声炮响,两路军杀来:左有廖化,右有张翼,大杀一阵,魏兵大败。
  • 注释: 当炮声响起时,左边是廖化领导的一支军队,右边是张翼领导的另一支军队,他们一起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这导致魏军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