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延熙十六年秋,将军姜维起兵二十万,令廖化、张翼为左右先锋,夏侯霸为参谋,张嶷为运粮使,大兵出阳平关伐魏。维与夏侯霸商议曰:“向取雍州,不克而还;今若再出,必又有准备。公有何高见?”霸曰:“陇上诸郡,只有南安钱粮最广;若先取之,足可为本。向者不克而还,盖因羌兵不至。今可先遣人会羌人于陇右,然后进兵出石营,从董亭直取南安。”维大喜曰:“公言甚妙!”遂遣郤正为使,赍金珠蜀锦入羌,结好羌王。羌王迷当,得了礼物,便起兵五万,令羌将俄何烧戈为大先锋,引兵南安来。

魏左将军郭淮闻报,飞奏洛阳。司马师问诸将曰:“谁敢去敌蜀兵?”辅国将军徐质曰:“某愿往。”师素知徐质英勇过人,心中大喜,即令徐质为先锋,令司马昭为大都督,领兵望陇西进发。军至董亭,正遇姜维,两军列成阵势。徐质使开山大斧,出马挑战。蜀阵中廖化出迎。战不数合,化拖刀败回。张翼纵马挺枪而迎,战不数合,又败入阵。徐质驱兵掩杀,蜀兵大败,退三十余里。司马昭亦收兵回,各自下寨。

翻译:蜀汉延熙十六年秋,将军姜维率领二十万大军,派遣廖化、张翼作为左右先锋,夏侯霸为参谋,张嶷为运粮使,浩浩荡荡的军队从阳平关出发进攻魏国。在军队中,姜维和夏侯霸商量道:“我们之前攻打雍州未能取胜就撤回,如果再次出征,必定有敌军的防备。您看该如何应对?”夏侯霸说道:“陇上的各郡当中,南安郡的粮食最充足。如果我们先攻下南安,那就足够支撑我们接下来的行动了。以前之所以没能成功,是因为羌族没有来援助。如今我们可以先派人和羌族联系,然后在石营出其不意地进攻南安。”姜维听后十分高兴,于是派遣郤正作为使者,携带金珠蜀锦前往贿赂羌王迷当。羌王得到了这些礼物后,便派兵五万,任命羌将俄何烧戈为大先锋,带领军队南下攻击南安。

注释:

  1. 《三国演义》:这是一部描绘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历史故事的小说,其中包含了许多著名的战争和政治事件。
  2. 第一百十九回:是《三国演义》中的一篇章节标题,描述了蜀汉与魏军之间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和策略对抗。
  3. 延熙十六年:指的是蜀汉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这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个年份。
  4. 阳平关: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是古代蜀汉和魏军争夺的重要战略要地之一。
  5. 陇上诸郡:指的是甘肃南部地区,包括陇西在内的几个郡县。
  6. 徐质:蜀汉的一位名将,他勇敢善战,被刘备任命为先锋官,参与了多次对魏的战争。
  7. 司马师:即司马昭,他是司马懿的儿子,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
  8. 辅国将军徐质:指代徐质这个人物本身,他在蜀汉担任过重要的军事职务。
  9. 董亭:是当时蜀汉军队的一个重要地点,也是双方军队交战的前线。
  10. 开山大斧:是一种古代战争中使用的重型武器,通常由士兵使用来战斗。
  11. 蜀阵:指蜀汉军队的阵营,这里特指姜维所指挥的蜀军。
  12. 廖化:蜀汉时期的一位将领,以勇猛著称。
  13. 司马昭:即司马炎,他是司马懿的孙子,后来建立了晋朝。
  14. 钟会与姜维:这两位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他们之间存在复杂的政治和个人关系。
  15. 邓艾:魏国的将领,曾成功攻破蜀汉的防线。
  16. 钟会谋反:钟会试图篡夺权力,但最终被蜀汉的将领姜维和钟会自己杀死。
  17. 会受禅依样画葫芦:这句话意味着司马昭模仿了晋王受禅的方式,但实际效果并不如人意。
  18. 邓艾父子:指邓艾和他的儿子们。
  19. 卫瓘:魏的官员,他负责执行司马昭的命令,并处理邓艾父子的俘虏事宜。
  20. 会大怒:钟会得知司马昭怀疑自己后非常愤怒。
  21. 会杀不服之魏人:钟会和姜维被魏军捕获后被杀。
  22. 洛中:洛阳城,这里指的是洛阳这个地方。
  23. 假投降:一种虚假的投降行为,用来欺骗敌人或获取利益。
  24. 再受禅:比喻重复前人的失败行为,这里指的是钟会和姜维试图篡位的行为被揭露。
  25. 依样画葫芦:比喻模仿他人的行为,但结果却不好。
  26. 钟会与姜维商议收邓艾之计:钟会和姜维计划如何攻击邓艾,这是一个军事行动的计划。

赏析:
本段描述的是蜀汉和魏军的一场激烈冲突,展现了两位将领的智慧与勇气。姜维利用地理优势,通过巧妙的战术布局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夏侯霸的建议让姜维看到了新的希望,同时也暴露了对方可能的防备。而钟会和姜维的策略性对话则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矛盾。最终,这场战斗以蜀汉的胜利告终,但也预示着未来更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这段故事不仅展示了战场上的智慧与勇气,也反映了人性中的贪婪与背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