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
【解析】 此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人物关系、事件等,然后筛选出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如“未知司马师性命如何,且看下文分解”是说:不知司马懿的生死如何,就请读者继续往下看。这句话是作者在交代自己写文章的目的。接着作者介绍了司马懿的身世、才能和经历。“司马昭”是司马家族中的第三位成员,字子上(或作仲达、子丹),小字土兽
诗句: 1 姜维与夏侯霸商议曰:“徐质勇甚,当以何策擒之?” - 注释: 这句话表明姜维正在和夏侯霸讨论如何捉住徐质的战略。 2. 霸曰:“来日诈败,以埋伏之计胜之。” - 注释: 夏侯霸给出了一个计策,建议利用假装失败来引诱敌人进入伏击区域(即“埋伏”)从而获胜。 3. 维曰:“司马昭乃仲达之子,岂不知兵法?若见地势掩映,必不肯追。吾见魏兵累次断吾粮道,今却用此计诱之,可斩徐质矣。” -
这首诗的标题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百二十回,内容描述的是司马懿在魏国宫廷中的行动和张皇后的命运。诗中通过对话和行动描绘了司马懿的机智与果断以及他对曹芳的态度。 诗句释义: 1. 师直入后宫 - 描述了司马懿直接进入后宫的场景。 2. 魏主曹芳正与张皇后商议此事 - 曹芳正在与张皇后讨论某事,可能是关于权力或安全的考虑。 3. 臣父立陛下为君,功德不在周公之下;臣事陛下,亦与伊尹何别乎? -
翻译:蜀汉延熙十六年秋,将军姜维率领二十万大军,派遣廖化、张翼作为左右先锋,夏侯霸为参谋,张嶷为运粮使,浩浩荡荡的军队从阳平关出发进攻魏国。在军队中,姜维和夏侯霸商量道:“我们之前攻打雍州未能取胜就撤回,如果再次出征,必定有敌军的防备。您看该如何应对?”夏侯霸说道:“陇上的各郡当中,南安郡的粮食最充足。如果我们先攻下南安,那就足够支撑我们接下来的行动了。以前之所以没能成功,是因为羌族没有来援助
三人辞出,至东华门左侧,正见司马师带剑而来,从者数百人,皆持兵器。 三人在东华门旁边看到司马师带着刀剑走了过来,身后跟着几百个手持武器的士兵。 李丰说:“圣上在内廷观书,我三人侍读故耳。” 李丰解释说,皇帝正在内廷读书,所以自己他们三个才在那里当侍读。 师曰:“所看何书?” 司马师问李丰他们看的什么书。 丰曰:“乃夏、商、周三代之书也。” 李丰回答说,他他们看的是中国的夏、商、周三代的书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阅读与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出具体的意思。“曹芳”,即司马懿之子司马师之弟,三国时期魏国的皇帝,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废了曹魏的皇帝曹芳,自己做了皇帝;“张缉”,即张皇后的父亲,曹芳的皇丈。 译文: 曹操死后,曹丕篡位,建立了曹魏王朝。不久以后,曹芳继承父亲的遗业,成为曹魏王朝的皇帝。有一天,曹芳退入后殿后,看见近侍只有三个人
这首诗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具体是正元二年春正月,有细作飞报,说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以废主为名,起兵前来。司马师大惊。这是一首描绘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诗歌,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战争的残酷。 首句“正元二年春正月”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然后,第二句“有细作飞报,说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描述了情报传递的过程和情况。接着,第三句“以废主为名
``` 徐质奋死只身而走,人困马乏,正奔走间,前面一枝兵杀到,乃姜维也。质大惊无措,被维一枪刺倒坐下马,徐质跌下马来,被众军乱刀砍死。质所分一半押粮兵,亦被夏侯霸所擒,尽降其众。霸将魏兵衣甲马匹,令蜀兵穿了,就令骑坐,打着魏军旗号,从小路径奔回魏寨来。魏军见本部兵回,开门放入,蜀兵就寨中杀起。司马昭大惊,慌忙上马走时,前面廖化杀来。昭不能前进,急退时,姜维引兵从小路杀到。昭四下无路
诗句: - 第一句:“诸葛恪自兵败回朝,托病居家,心神恍惚。” - 第二句:“一日,偶出中堂,忽见一人穿麻挂孝而入。” - 第三句:“恪叱问之,其人大惊无措。恪令拿下拷问,其人告曰:‘某因新丧父亲,入城请僧追荐;初见是寺院而入,却不想是太傅之府。却怎生来到此处也?’” - 第四句:“恪大怒,召守门军士问之。军士告曰:‘某等数十人,皆荷戈把门,未尝暂离,并不见一人入来。’恪大怒,尽数斩之。” -
诗句:丁奉雪中奋短兵,孙峻席间施密计。 译文:在严冬的风雪中,东吴的平北将军丁奉指挥他的部队脱去战甲和头盔,不使用长枪大戟,只携带短刀与魏军作战。孙峻则在宴会上暗中策划,利用酒桌作为掩护进行密谋。 注释: 1. 丁奉:东吴的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是孙权的重要盟友之一。 2. 孙峻:东吴的政治人物,后来成为权臣,他在政治上有极高的影响力。 3. 司马师:司马懿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