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奉将船一字儿抛在水上,乃谓部将曰:“大丈夫立功名,取富贵,正在今日!”遂令众军脱去衣甲,卸了头盔,不用长枪大戟,止带短刀。魏兵见之大笑,更不准备。忽然连珠炮响了三声,丁奉扯刀当先,一跃上岸。众军皆拔短刀,随奉上岸,砍入魏寨,魏兵措手不及。韩综急拔帐前大戟迎之,早被丁奉抢入怀内,手起刀落,砍翻在地。桓嘉从左边转出,忙绰枪刺丁奉,被奉挟住枪杆。嘉弃枪而走,奉一刀飞去,正中左肩,嘉望后便倒。奉赶上,就以枪刺之。三千吴兵,在魏寨中左冲右突。胡遵急上马夺路而走。魏兵齐奔上浮桥,浮桥已断,大半落水而死;杀倒在雪地者,不知其数。车仗马匹军器,皆被吴兵所获。司马昭、王昶、毋丘俭听知东兴兵败,亦勒兵而退。却说诸葛恪引兵至东兴,收兵赏劳了毕,乃聚诸将曰:“司马昭兵败北归,正好乘势进取中原。”遂一面遣人赍书入蜀,求姜维进兵攻其北,许以平分天下;一面起大兵二十万,来伐中原。临行时,忽见一道白气,从地而起,遮断三军,对面不见。蒋延曰:“此气乃白虹也,主丧兵之兆。太傅只可回朝,不可伐魏。”恪大怒曰:“汝安敢出不利之言,以慢吾军心!”叱武士斩之。众皆告免,恪乃贬蒋延为庶人,仍催兵前进。丁奉曰:“魏以新城为总隘口,若先取得此城,司马师破胆矣。”恪大喜,即趱兵直至新城。守城牙门将军张特,见吴兵大至,闭门坚守。恪令兵四面围定。早有流星马报入洛阳。主簿虞松告司马师曰:“今诸葛恪困新城,且未可与战。吴兵远来,人多粮少,粮尽自走矣。待其将走,然后击之,必得全胜。但恐蜀兵犯境,不可不防。”师然其言,遂令司马昭引一军助郭淮防姜维;毋丘俭、胡遵拒住吴兵。

诗句:丁奉雪中奋短兵,孙峻席间施密计

译文:在严冬的风雪中,东吴的平北将军丁奉指挥他的部队脱去战甲和头盔,不使用长枪大戟,只携带短刀与魏军作战。孙峻则在宴会上暗中策划,利用酒桌作为掩护进行密谋。

注释:

  1. 丁奉:东吴的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是孙权的重要盟友之一。
  2. 孙峻:东吴的政治人物,后来成为权臣,他在政治上有极高的影响力。
  3. 司马师:司马懿的儿子,当时担任魏国的主要军事指挥官。
  4. 诸葛恪:东吴的名将,后来成为孙权的儿子,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
  5. 司马昭:魏国的权臣,司马懿的儿子,曾经一度掌握魏国的大权。
  6. 郭淮:魏国的将领,曾在雍州对抗蜀国的进攻,最终撤退。
  7. 毋丘俭:东吴的将领,参与过多次对魏的战争。
  8. 胡遵:魏国的将领,在这次战争中负责防守洛阳。
  9. 虞松:魏国的主簿,建议司马师在面对蜀国进攻时采取观望态度。
  10. 司马师:魏晋之际的政治和军事领袖,司马昭之子,曾参与平定内乱,巩固魏国政权。
  11. 姜维:蜀国的将领,后来成为诸葛亮的继任者,曾北伐中原。
  12. 郭淮:魏国的将领,曾在雍州对抗蜀国的进攻,最终撤退。

赏析: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绘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斗争的小说。本回通过描述丁奉和孙峻的密谋和作战,展现了两位将领的智慧和策略。丁奉的策略体现了他善于观察敌情和利用环境来取得战争胜利的能力;而孙峻则展示了他在政治舞台上的手腕和阴谋诡计。整回故事充满了紧张和刺激的气氛,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