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既亡,诸葛恪立孙亮为帝,大赦天下,改元建兴元年;谥权曰大皇帝,葬于蒋陵。早有细作探知其事,报入洛阳。司马师闻孙权已死,遂议起兵伐吴。尚书傅嘏曰:“吴有长江之险,先帝屡次征伐,皆不遂意;不如各守边疆,乃为上策。”师曰:“天道三十年一变,岂得常为鼎峙乎?吾欲伐吴。”昭曰:“今孙权新亡,孙亮幼懦,其隙正可乘也。”遂令征南大将军王昶引兵十万攻南郡,征东将军胡遵引兵十万攻东兴,镇南都督毋丘俭引兵十万攻武昌:三路进发。又遣弟司马昭为大都督,总领三路军马。
是年冬十二月,司马昭兵至东吴边界,屯住人马,唤王昶、胡遵、毋丘俭到帐中计议曰:“东吴最紧要处,惟东兴郡也。今他筑起大堤,左右又筑两城,以防巢湖后面攻击,诸公须要仔细。”遂令王昶、毋丘俭各引一万兵,列在左右:“且勿进发;待取了东兴郡,那时一齐进兵。”昶、俭二人受令而去。昭又令胡遵为先锋,总领三路兵前去:“先搭浮桥,取东兴大堤;若夺得左右二城,便是大功。”遵领兵来搭浮桥。
解析:
诗句:
- 丁奉雪中奋短兵 - 这是一句描写历史事件中的个人英勇行为。”丁奉”可能是一个人物的名字,”雪中奋短兵”意味着在雪中奋勇战斗或使用短兵器。
- 孙峻席间施密计 - 描述一个人(可能是个官员或谋士)在宴会上秘密策划。
- 孙权既亡 - 表示历史上的东吴皇帝孙权去世了。
- 诸葛恪立孙亮为帝 - 诸葛恪帮助孙权的儿子孙亮继位。
- 大赦天下 - 宣布全国范围内的大赦,释放所有囚犯。
- 改元建兴元年 - 开始了一个特定的年份,即“建兴”年。
- 谥权曰大皇帝 - “谥”(shi,音同四声的“食”)是给逝者给予的一种评价,这里指对孙权的评价。
- 葬于蒋陵 - 将孙权安葬在了蒋陵这个地方。
- 细作探知其事 - 情报人员得知了孙权死亡的消息。
- 司马师闻孙权已死 - 司马师听说了孙权已经去世的消息。
- 遂议起兵伐吴 - 于是讨论和决定要出兵攻打吴国。
- 尚书傅嘏曰 - 提到傅嘏(gu,音同古的“顾”),他是当时的一位官员,发表了意见。
- 天道三十年一变 - 引用古代中国的天象学观念,暗示时间流逝和天命的改变。
- 岂得常为鼎峙乎? - 难道可以永远保持两国的平衡状态吗?
- 吾欲伐吴 - 我打算去攻打吴国。
- 昭曰:“今孙权新亡,孙亮幼懦,其隙正可乘也。” - 司马昭说:“现在孙权刚刚去世,孙亮又很年轻且软弱,这是进攻的最好时机。”
译文:
丁奉在雪中奋力作战,孙峻在宴会中秘密策划。孙权死后,诸葛恪立孙亮为帝,进行大赦,并更换年号为建兴元年。孙权被谥为大皇帝,葬于蒋陵。有人得知此事后报告给了洛阳。司马师听说孙权已死,决定起兵讨伐吴国。尚书傅嘏认为,长江天险不能成为长期稳定的因素。司马师想要攻打吴国。司马昭的弟弟司马昭被任命为大军总指挥。
注释:
- “丁奉”: 可能是指三国时期东吴的一位将领。
- “雪中奋短兵”: 描述了一种在恶劣环境中仍能奋勇战斗的行为。
- “孙峻”: 东吴的高级官员。
- “司马师”: 司马懿之子,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 “傅嘏”: 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政治家,曾任尚书令等职,主张谨慎用兵。
- “天道三十年一变”: 古代迷信思想中,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合才能成功。
- “鼎峙”: 形容两国关系平衡或对立。
- “昭曰:”今孙权新亡,孙亮幼懦,其隙正可乘也。”“: 司马昭认为孙权刚去世,孙亮年幼无能,正是进攻的最好时机。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战争场景。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了孙权、诸葛恪、司马师、傅嘏、赵峻等人的活动,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和军事策略。诗中反映了东吴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外部的压力,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国家的命运。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再现,展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