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
诗句: 时吴兵退屯安丰,魏主车驾驻于项城。钟会曰:“今诸葛诞虽败,寿春城中粮草尚多,更有吴兵屯安丰以为掎角之势;今吾兵四面攻围,彼缓则坚守,急则死战;吴兵或乘势夹攻:吾军无益。不如三面攻之,留南门大路,容贼自走;走而击之,可全胜也。吴兵远来,粮必不继;我引轻骑抄在其后,可不战而自破矣。”昭抚会背曰:“君真吾之子房也!”遂令王基撤退南门之兵。 译文: 此时吴国军队已退回到安丰驻扎
诗句: 钟会与昭曰:“今孙綝退去,外无救兵,城可围矣。” 译文: 钟会和司马昭商量道:“现在孙綝已经撤退了,外面没有援兵,我们可以包围寿春城。” 注释: - 钟会(?-264年),字士季,三国时期魏国人。 - 昭(?-263年),字公休,三国时期魏国人,司马师的侄子,司马昭的亲信。 - 诸葛诞(?-258年),字公治,东吴将领,后来投降司马昭,成为其部下。 - “今孙綝退去”
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译文 烽火映照着整个春天,家书比金银还要珍贵。 注释 - 烽火连三月:烽火,指战火或紧急信号;连三月,形容时间之长。整句意为战争持续了很久,烽火连绵不绝。 - 家书抵万金:家书,指家人的书信;抵,价值;万金,形容极其珍贵。整句意为家的信函比金钱还要宝贵。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和对家人的思念。在漫长的战争中,家书显得尤为珍贵
【诗句】:东吴先锋朱异,引兵迎敌。两军对圆,魏军中王基出马,朱异来迎。战不三合,朱异败走;唐咨出马,战不三合,亦大败而走。王基驱兵掩杀,吴兵大败,退五十里下寨,报入寿春城中。诸葛诞自引本部锐兵,会合文钦并二子文鸯、文虎,雄兵数万,来敌司马昭。 【译文】:东吴的先锋朱异率领军队迎战魏国的军队。两军对峙,在战场中央,魏军的王基出战,朱异迎战。两人交战不到三个回合,朱异战败逃跑。唐咨出战
诗句:却说姜维退兵屯于钟提,魏兵屯于狄道城外。王经迎接陈泰、邓艾入城,拜谢解围之事,设宴相待,大赏三军。 译文:此时,姜维已经撤回了他的军队,驻扎在了钟提。而魏军则驻扎在了狄道城外。王经热情地迎接了陈泰和邓艾,并举行了宴会以示感谢,同时犒赏了三军将士。 注释:本段描述了三国时期蜀汉和曹魏之间的军事冲突。在这一背景下,姜维的军队撤退并最终驻扎在钟提,而魏军则继续在狄道城外展开军事行动
诗句:此时东吴丞相孙峻病亡,从弟孙綝辅政。 译文:诸葛诞是蜀汉的诸葛亮的族弟,过去曾经侍奉魏国,现在他看到司马昭欺君罔上,废主弄权,想要兴师讨伐他,但是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对抗,所以特来投降。诸葛诞很高兴,于是陈兵准备。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诞对司马昭的恐惧和无助,也可以看到诸葛诞的勇气和决心。同时,诗中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三国英豪英勇传奇再现《三国演义》篇章 1. 毌丘俭起兵反抗司马氏 - 毋丘俭,字仲恭,河东闻喜人。面对司马氏家族暴政,起兵反抗,意图恢复汉室。 - 毌丘俭与征西将军司马懿对抗,虽兵力悬殊,但决心不屈,展现了古代将领的英勇和坚定信念。 2. 文钦父子起兵响应 - 文钦,字伯济,为毌丘俭之子,继承父志,率军突袭司马师军营,展现不凡军事才能,令其父亲倍感自豪。 3.
诗句 第一百一十一回: "却说姜维退兵屯于钟提,魏兵屯于狄道城外。王经迎接陈泰、邓艾入城,拜谢解围之事,设宴相待,大赏三军。泰将邓艾之功,申奏魏主曹髦,髦封艾为安西将军,假节,领护东羌校尉,同陈泰屯兵于雍、凉等处。邓艾上表谢恩毕,陈泰设席与邓艾作贺曰:“姜维夜遁,其力已竭,不敢再出矣。”艾笑曰:“吾料蜀兵必出有五。”" 译文 - 姜维退兵:姜维的军队撤退到钟提(今甘肃陇南地区)。 -
这首诗出自《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文鸯单骑退雄兵姜维背水破大敌。以下是对诗歌的逐句解释: 1. 于是姜维引兵五万,望枹罕进发。 - 姜维率领着五万士兵,向枹罕进发了。 2. 兵至洮水,守边军士报知雍州刺史王经、征西将军陈泰。 - 当他们的军队到达洮水时,当地的边防士兵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雍州刺史王经和征西将军陈泰。 3. 王经先起马步兵七万来迎。 - 王经率先率领了七万骑兵和步兵前来迎战。
诗句:维复引兵退,再与夏侯霸商议曰:“南安未得,不如先取上圭阝。上圭阝乃南安屯粮之所;若得上圭阝,南安自危矣。” 译文:诸葛亮再次率军撤退,与夏侯霸商量说:“未能攻下南安,不如先夺取上圭阝。上圭阝是南安的粮仓所在,如果占领上圭阝,南安就危险了。” 注释:维:指诸葛亮,字孔明。夏侯霸:字士廉,魏国名将,后归降蜀汉。南安:地名,位于今甘肃南部。上圭阝:地名,位于今甘肃天水一带。诸葛诞:字公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