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与昭曰:“今孙綝退去,外无救兵,城可围矣。”昭从之,遂催军攻围。全祎引兵欲入寿春,见魏兵势大,寻思进退无路,遂降司马昭。昭加祎为偏将军。祎感昭恩德,乃修家书与父全端,叔全怿,言孙綝不仁,不若降魏,将书射入城中。怿得祎书,遂与端引数千人开门出降。诸葛诞在城中忧闷,谋士蒋班、焦彝进言曰:“城中粮少兵多,不能久守,可率吴、楚之众,与魏兵决一死战。”诞大怒曰:“吾欲守,汝欲战,莫非有异心乎!再言必斩!”二人仰天长叹曰:“诞将亡矣!我等不如早降,免至一死!”是夜二更时分,蒋、焦二人逾城降魏,司马昭重用之。因此城中虽有敢战之士,不敢言战。诞在城中,见魏兵四下筑起土城以防淮水,只望水泛,冲倒土城,驱兵击之。不想自秋至冬,并无霖雨,淮水不泛。城中看看粮尽,文钦在小城内与二子坚守,见军士渐渐饿倒,只得来告诞曰:“粮皆尽绝,军士饿损,不如将北方之兵尽放出城,以省其食。”诞大怒曰:“汝教我尽去北军,欲谋我耶?”叱左右推出斩之。文鸯、文虎见父被杀,各拔短刀,立杀数十人,飞身上城,一跃而下,越壕赴魏寨投降。司马昭恨文鸯昔日单骑退兵之仇,欲斩之。钟会谏曰:“罪在文钦,今文钦已亡,二子势穷来归,若杀降将,是坚城内人之心也。”昭从之,遂召文鸯、文虎入帐,用好言抚慰,赐骏马锦衣,加为偏将军,封关内侯。二子拜谢,上马绕城大叫曰:“我二人蒙大将军赦罪赐爵,汝等何不早降!”城内人闻言,皆计议曰:“文鸯乃司马氏仇人,尚且重用,何况我等乎?”于是皆欲投降。诸葛诞闻之大怒,日夜自来巡城。以杀为威。
诗句:
钟会与昭曰:“今孙綝退去,外无救兵,城可围矣。”
译文:
钟会和司马昭商量道:“现在孙綝已经撤退了,外面没有援兵,我们可以包围寿春城。”
注释:
- 钟会(?-264年),字士季,三国时期魏国人。
- 昭(?-263年),字公休,三国时期魏国人,司马师的侄子,司马昭的亲信。
- 诸葛诞(?-258年),字公治,东吴将领,后来投降司马昭,成为其部下。
- “今孙綝退去”:孙綝是东吴孙权的儿子,曾任吴国大将军,但后来背叛东吴政权,投降曹魏,被司马昭所杀。
- “外无救兵”:说明城内无外部援军可以支援,形势十分危急。
- “城可围矣”:意味着可以开始围攻寿春城,实施包围战术。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三国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钟会和司马昭的策略是典型的军事策略之一,即通过诱敌深入、制造敌人内部矛盾来达到最终消灭敌人的目的。诗中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以及战争中人物的智慧和决策的重要性。钟会的策略虽然取得了一时的成功,但最终未能改变战局,这也反映了战场上变化莫测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