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知城中人心已变,乃入帐告昭曰:“可乘此时攻城矣。”昭大喜,遂激三军,四面云集,一齐攻打。守将曾宣献了北门,放魏兵入城。诞知魏兵已入;慌引麾下数百人,自城中小路突出;至吊桥边,正撞着胡奋,手起刀落,斩诞于马下,数百人皆被缚。王基引兵杀到西门,正遇吴将于诠。基大喝曰:“何不早降!”诠大怒曰:“受命而出,为人救难,既不能救,又降他人,义所不为也!”乃掷盔于地,大呼曰:“人生在世,得死于战场者,幸耳!”急挥刀死战三十余合,人困马乏,为乱军所杀。后人有诗赞曰:“司马当年围寿春,降兵无数拜车尘。东吴虽有英雄士,谁及于诠肯杀身!”

司马昭入寿春,将诸葛诞老小尽皆枭首,灭其三族。武士将所擒诸葛诞部卒数百人缚至。昭曰:“汝等降否?”众皆大叫曰:“愿与诸葛公同死,决不降汝!”昭大怒,叱武士尽缚于城外,逐一问曰:“降者免死。”并无一人言降。直杀至尽,终无一人降者。昭深加叹息不已,令皆埋之。后人有诗赞曰:“忠臣矢志不偷生,诸葛公休帐下兵,《薤露》歌声应未断,遗踪直欲继田横!”

诗句:    
司马昭闻诸葛诞会合吴兵前来决战,乃召散骑长史裴秀、黄门侍郎钟会,商议破敌之策。    
译文:    
司马昭听说诸葛诞会合吴兵前来决战,于是召见散骑长史裴秀和黄门侍郎钟会,商议如何战胜敌军。    
注释:    
司马昭,即司马懿的次子,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重要人物。他善于权谋,曾平定辽东公孙渊之乱,并多次出征中原各地,巩固了曹魏政权。本回故事发生在魏国与东吴之间的战争期间。    
诸葛诞,东吴名将,曾任扬州刺史。他曾在合肥建立根据地,对抗曹操。后来,诸葛诞与东吴联合,意图反抗曹魏的统治。    
钟会,西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钟繇之子。他精通谋略,曾在蜀汉灭亡后,协助司马昭统一北方。他在本回中提出了诱敌深入的策略。    
裴秀,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裴潜之子。他曾任太尉、司徒等职,对东晋的政治有着重要影响。他在本回中参与了战略策划。    
黄门侍郎,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文书工作。在《三国演义》中,黄门侍郎是钟会的职务。    
诗句:    
司马昭入寿春,将诸葛诞老小尽皆枭首,灭其三族。武士将所擒诸葛诞部卒数百人缚至。    
译文:    
司马昭进入寿春,将诸葛诞的全家人全部斩首,并灭了他的三个家族。武士将捉到的诸葛诞的部下几百人捆绑起来带到他面前。    
注释:    
司马昭(179年-251年),字子敬,一名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他是三国曹魏政权的实际掌权者,也是晋朝的奠基人之一。    
寿春,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境内,是三国时东吴的都城。司马昭率军攻陷寿春后,对城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掠夺。    
枭首,古代刑罚之一,将人的头颅割下悬挂示众。    
司马昭入寿春,将诸葛诞老小尽皆枭首,灭其三族。武士将所擒诸葛诞部卒数百人缚至。    
诗句:    
王基引兵杀到西门,正遇吴将于诠。基大喝曰:“何不早降!”诠大怒曰:“受命而出,为人救难,既不能救,又降他人,义所不为也!”    
译文:    
王基带领军队杀到了西门,正好遇到了东吴将领于诠。王基大声喊道:“为什么不早点投降?”于诠非常愤怒地说:“我奉命出战,是为了解救危难,既然无法救援,又投降敌人,这是我道义上不能做的事情。”    
注释:    
王基(?—240年),字公治,颍川郡襄城县(今河南省襄城县)人,曹魏名将。他在曹魏末年担任过许多职位,最终被封为平虏将军。    
于诠(?—260年),字文休,东吴名将,曾任左将军,封爵阳泉侯。他的英勇善战闻名于世。    
王基引兵杀到西门,正遇吴将于诠。基大喝曰:“何不早降!”诠大怒曰:“受命而出,为人救难,既不能救,又降他人,义所不为也!”    
诗句:    
后人有诗赞曰:“司马当年围寿春,降兵无数拜车尘。东吴虽有英雄士,谁及于诠肯杀身!”    
译文:    
后人有诗赞美说:“司马昭当年围攻寿春,投降的士兵数不胜数跪倒在车前。东吴虽然有许多英勇的武士,但谁能比于诠愿意牺牲自己保全国家?!”    
注释:    
后人,指后来的人或作者。诗赞,是对某个事件的颂扬和赞美。    
司马昭当年围攻寿春,降兵无数拜车尘。东吴虽有英雄士,谁及于诠肯杀身!    
后人有诗赞曰:“司马当年围寿春,降兵无数拜车尘。东吴虽有英雄士,谁及于诠肯杀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