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攻打之间,忽然背后喊声大震。维勒马回看,只见魏兵鼓噪摇旗,浩浩而来。维遂令后队为前队,自立于门旗下候之。只见魏阵中一小将,全装惯带,挺枪纵马而出,约年二十余岁,面如傅粉,唇似抹朱,厉声大叫曰:“认得邓将军否!”维自思曰:“此必是邓艾矣。”挺枪纵马来迎。二人抖擞精神,战到三四十合,不分胜负。那小将军枪法无半点放闲。维心中自思:“不用此计,安得胜乎?”便拨马望左边山路中而走。那小将骤马追来,维挂住了钢枪,暗取雕弓羽箭射之。那小将眼乖,早已见了,弓弦响处,把身望前一倒,放过羽箭。维回头看时,小将已到,挺枪来刺;维一闪,那枪从肋傍边过,被维挟住。那小将弃枪,望本阵而走。维嗟叹曰:“可惜!可惜!”再拨马赶来。追至阵门前,一将提刀而出曰:“姜维匹夫,勿赶吾儿!邓艾在此!”维大惊。原来小将乃艾之子邓忠也。维暗暗称奇;欲战邓艾,又恐马乏,乃虚指艾曰:“吾今日识汝父子也。各且收兵,来日决战。”艾见战场不利,亦勒马应曰:“既如此,各自收兵,暗算者非丈夫也。”于是两军皆退。邓艾据渭水下寨,姜维跨两山安营。艾见了蜀兵地理,乃作书于司马望曰:“我等切不可战,只宜固守。待关中兵至时,蜀兵粮草皆尽,三面攻之,无不胜也。今遣长子邓忠相助守城。”一面差人于司马昭处求救。

这首诗出自《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二回“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三国演义 · 第一百一十二回 ·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译文】:    
正在攻击之中,忽然背后喊声大震。我勒马回来看,只见魏军鼓噪摇旗,浩浩而来。于是我让后面的部队为前面部队开路,自己则站在旗下等候敌人。突然看见一员小将,全副武装,挺枪纵马而出,年纪大约二十多岁,面如傅粉,唇似抹朱,高声大叫:“认得邓将军否!”我想:“这一定是邓艾。”于是挺枪纵马来迎战。双方抖擞精神,战到三四十回合,不分胜负。那小将枪法无半点放闲。我想:“不用这个计谋,怎么能取得胜利呢?”于是拨马向左边的山路中逃跑。那小将迅速追来,我挂住钢枪,暗取雕弓羽箭射之。那小将眼尖,早已看见了,弓弦响处,把身子向前一倒,放过羽箭。我回头看时,小将已经来到,挺枪刺我;我一闪身,那枪从肋旁擦过,被我挟住。那小将丢下枪,奔回本阵。我感叹道:“可惜!可惜!”于是再拨马赶来。追至阵门前,一个将领提刀而出说:“姜维匹夫,不要追赶我儿子!邓艾在此!”我大吃一惊。原来小将就是邓艾的儿子邓忠。我心里暗暗称奇:想要战斗邓艾,又担心马疲乏,就虚指邓艾说:“今日我认识你们父子了。各自收兵吧,明天再决战。”邓艾见战场不利,也勒马应战说:“既然这样,各自收兵吧,暗中算计的人不是好汉啊!”于是两军都退走了。邓艾占据渭水下游扎营,我跨过两座山安营扎寨。邓艾看到了蜀军所据地形,就在写给司马望的信中写道:“我们切不可与他们交战,只宜固守。待关中的兵马一到,蜀军的粮草全都用尽,我们就从三面对攻他们,定会获胜。现在我派长子邓忠前来助你守城。”一面派人去向司马昭求救。    
    
【注释】:    
1. 三国演义:一部描写中国三国时期历史的小说。    
2. 第一百一十二回:这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一百二十二回,讲述了姜维、邓艾等人物的故事。    
3. 救寿春于诠死节:意思是在救援寿春(今安徽寿县)的时候,为了表示对将领的忠诚而死节。    
4. 取长城伯约鏖兵:意思是夺取长城(即边防线上的堡垒)之战,指的是邓艾与钟会之间的战役。    
5. 正攻打之间:正当他们进攻的时候。    
6. 忽然背后喊声大震:突然间后面传来震耳欲聋的喊叫声。    
7. 维勒马回看:姜维勒住马匹回头查看。    
8. 魏兵鼓噪摇旗,浩浩而来:魏国的军队鼓噪着摇动旗帜,浩浩荡荡地来了。    
9. 立于门旗下候之:站在营帐前等待着敌军的到来。    
10. 年二十余岁:年纪大约二十多岁。    
11. 面如傅粉:面色像涂了白粉一样白皙。    
12. 唇似抹朱:嘴唇好像涂抹了红颜色一样鲜亮。    
13. 厉声大叫曰:“认得邓将军否!”:大声呼喊道:“你认识邓将军吗?”    
14. 挺枪纵马来迎:挺起长枪纵马迎敌。    
15. 抖擞精神:精神振奋,精力充沛。    
16. 战到三四十合:打斗了三四十回合。    
17. 不差胜负:不分上下,势均力敌。    
18. 那小将枪法无半点放闲:那小将在战斗中没有丝毫松懈。    
19. 心中自思:心里想着。    
20. 此必是邓艾矣:这一定是邓艾无疑。    
21. 挺枪纵马来迎:挺起长枪纵马迎击。    
22. 抖擞精神,战到三四十合:振作精神,激战了三四十回合。    
23. 三四十合一:三十回合左右。    
24. 弃枪,望本阵而走:丢弃长枪,朝着自己的阵地跑去。    
25. 叹惜曰:“可惜!可惜!”再拨马赶来:叹息说:“太可惜了!”再次拨马追赶敌人。    
26. 追至阵门前:追到了敌人的阵地门前。    
27. 一将提刀而出曰:“姜维匹夫,勿赶吾儿!邓艾在此!”:一位将领拿着刀走出说:“姜维你这个无耻之徒,别追赶我的孩儿!邓艾在这里!”    
28. 大惊:十分惊讶。    
29. 原来小将乃艾之子邓忠也:原来是邓艾的儿子邓忠。    
30. 欲战邓艾:想要与邓艾进行战斗。    
31. 恐马乏:担心自己的战马疲劳。    
32. 故虚指艾曰:故意指向邓艾说。    
33. 各且收兵:各自收兵回营。    
34. 明日再决战:明天再进行决战。    
35. 乃自缚其手,使垂其肘而请之:于是自己绑上双手,让手臂下垂肘部请求投降。    
36. 既如此,各自收兵:既然你这样,各自回去收拾人马。    
37. 暗算者非丈夫也:暗中算计别人并不是好汉。    
38. 于是两军皆退:于是两方军队都撤退了。    
39. 艾见战场不利,也勒马应曰:邓艾看到战局不利,也勒马回应说。    
40. 今遣长子邓忠相助守城:现在派遣长子邓忠来协助守卫城池。    
41. 一面差人于司马望处求救:一方面派人去向司马懿求助。    
42. 司马望:司马懿的侄子,名懿,字仲达。他是三国曹魏的重要将领,官至大将军、晋王,封晋公,谥号“武皇帝”。他多次北伐中原以图统一天下,但最终未能成功。    
43. 司马昭:司马懿的孙子,字子上,司马懿次子司马师、四子司马睿之子,司马昭是司马师和司马睿的兄弟,司马师死后成为魏国的实际掌权者,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魏,史称西晋,史称晋武帝。    
44. 相呼入见:相互呼唤进见。    
45. 遂相与并坐:于是两人一起坐下。    
46. 相谓观变:互相观察对方的变化。    
47. 相持百余合:双方互相坚持战斗了一百多回合。    
48. 彼此疑惧:彼此感到害怕和怀疑。    
49. 意色俱恶:神情和脸色都很难看。    
50. 各引还营:各自带着人马返回自己的营地。    
51. 邓艾据渭水下寨:邓艾占据了渭水的下游扎营。    
52. 乃作书于司马望曰:于是就给司马望写信说。    
53. 我等切不可战:我们千万不能作战。    
54. 只宜固守:只能固守防守。    
55. 待关中兵至时:等待关中的军队到来。    
56. 蜀兵粮草皆尽:蜀军的粮食都已经耗尽了。    
57. 三面攻之,无不胜也:从三个方向对他发动进攻,没有不被战胜的。    
58. 今遣长子邓忠相助守城:现在派遣我的次子邓忠来协助守卫城池。    
59. 一面差人于司马昭处求救:一方面派人到司马懿处求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