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姜维令人于艾寨中下战书,约来日大战,艾佯应之。次日五更,维令三军造饭,平明布阵等候。艾营中偃旗息鼓,却如无人之状。维至晚方回。次日又令人下战书,责以失期之罪。艾以酒食待使,答曰:“微躯小疾,有误相持,明日会战。”次日,维又引兵来,艾仍前不出。如此五六番。傅佥谓维曰:“此必有谋也,宜防之。”维曰:“此必捱关中兵到,三面击我耳。吾今令人持书与东吴孙綝,使并力攻之。”忽探马报说:“司马昭攻打寿春,杀了诸葛诞,吴兵皆降。昭班师回洛阳。便欲引兵来救长城。”维大惊曰:“今番伐魏,又成画饼矣,不如且回。”正是:已叹四番难奏绩,又嗟五度未成功。
未知如何退兵,且看下文分解。
诗句
- 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二回·救寿春于诠死节取长城伯约鏖兵
- 这句话来自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一百二十二回,讲述的是姜维与司马昭之间在军事策略上的较量。
- “诠”在这里指的是姜维。
译文
- 在小说《三国演义》的情节里,姜维向艾挑战要在战场上见面并决一死战,艾接受了这个挑战。
- 第二天早晨,姜维让军队准备食物,然后等待与艾的军队决战,艾的营帐中则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响。
- 到了第三天晚上,姜维才返回自己的营帐。
- 随后,他又连续几天派人下战书给艾,要求他履行约定的决战时间。
- 艾用酒食招待了派来的人,回答说:“我微躯有小疾,不能与你相持,明天会再战。”
- 第四天,姜维再次带领军队前来挑战,但艾依然按兵不动。
- 经过五次尝试,姜维得知司马昭已经攻打了寿春,杀了诸葛诞,吴国的部队都投降了。
- 于是姜维大为震惊,决定放弃进攻魏国的计划,撤回国内寻求其他机会。
- 最后一句话“未知如何退兵,且看下文分解”是说姜维不知道该如何撤退,让我们继续关注后面的故事。
注释
- 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二回·救寿春于诠死节取长城伯约鏖兵: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章节名,描述的是姜维和艾的军事对抗以及后来的失败。
- 诠(wéi):这里指姜维。
- 艾:指诸葛亮的弟弟诸葛恪,字元逊,封高平侯。
- 司马昭:司马懿的儿子,三国时期的政治人物,曾发动多次对曹魏的攻击。
- 寿春:古地名,现在是中国安徽省的一个城市。
- 吴兵皆降:表示吴国的部队全部投降了。
- 班师回洛阳:指司马昭的军队回到洛阳,即他的老根据地。
- 引兵来救长城:暗示着司马昭可能会从其他地方调兵过来帮助攻打魏国的长城防线。
- 画饼:比喻空有计划或希望而实际上无法实现。
- 五度未成功:五次尝试都没有取得成功。
赏析
这段文字展现了姜维与诸葛恪之间的智勇对决,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军事策略和心理变化。姜维虽然勇猛善战,但在多次挑战后发现对方的坚韧和谨慎,最终选择撤退以保存力量。这段描写不仅展示了三国时代战争的残酷,也反映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战争的不确定性。